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专注物联网产业服务
抗击肺炎
科技每日说
物联网政策
物联网安全
融资/创投
微信二维码
威腾网服务号
首页
Portal
资讯
智库
IOT圈子
Group
产品评测
行业报告
互动
BBS
服务
投稿
文章
帖子
IOT圈子
用户
游客您好
已有账号?
登陆账号
注册后更精彩
立即注册
第三方账号登陆
QQ登陆
微信登陆
微博登陆
客服电话
快速发帖
问题反馈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7600611919
电子邮件
online@weiot.net
威腾网服务号
随时掌握企业动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威腾小程序
IC半导体
科技每日说
智能供暖
物联网IOT
新零售
区块链
车联网
智能硬件
人工智能AI
5G通讯
智能家居
智能安防
智慧城市
电池/新能源
圈子
问答
申请加入企业库
申请媒体报道
寻求融资
威腾网
›
IOT圈子
›
领域
›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展开简介
收藏
RSS
积分: 1
群主:
青山白发与ta
加入IOT圈子
首页
讨论区
成员列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 61
/ 61 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发帖
首度公开高血压管理等三大健康研究 华为可穿戴设备又领先一大步
1月23日的花粉年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公布了华为三大最新健康预研项目,包括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和冠心病筛查研究,在健康研究领域带来进一步探索。 首先是高血压管理研究。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目前,华为正以家用医疗级高精度血压测量为核心,研发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 据了解,华为将与国内知名机构启动高血压管理研究,目标是基于华为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联合业界专家,探索从筛查到早期干预的血压创新主动健康管理。 其次是智能体温健康研究。 众所周知,血压、脉搏外,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免疫系统状态最简单、最直接的标志。 当前,华为已突破基于智能穿戴的体温连续检测技术,基于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精准测量腕部皮肤温度,并使用智能补偿算法,实现体温连续检测。 据悉,华为也正在开展智能体温的联合研究,除了高精度连续检测体温,还提供体温异常筛查能力。 第三是冠心病筛查研究。 资料显示,全国约有1100万冠心病患者,4000万+疑似心绞痛患者,冠心病死亡率位居心血管疾病首位,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而其诊断以有创方式为主,且费用高,流程复杂,缺少快速筛查手段。 目前,华为正在开展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的联合研究,借助华为智能手表心电采集能力,融合PPG、ACC数据实现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可有效地管理心脏健康。 据华为官方透露,这些健康研究将陆续基于华为穿戴产品启动或发布,预计很快将和消费者正式见面。也有消息称,今年华为或将发布华为WATCH 3系列或华为WATCH GT 3系列智能手表,极有可能首发搭载这三大健康预研项目新功能。 了解华为可穿戴设备线的人都知道,除了以上三大健康预研项目,华为还针对主动健康管理展开了更多专业研究,背后则是华为针对可穿戴设备行业未来发展的长远思考。 如果时间倒退到几年前,当时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还是Fitbit、Pebble、Jawbone等老牌先驱的天下。 但就在短短几年间里,智能穿戴行业迎来了一次洗牌,这些品牌已经在TOP榜单上不见了踪影,或倒闭或大幅衰退,出货量大幅萎缩,取而代之的则是“半路出家”手机品牌。 究其原因,随着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的变化,人们开始对自身运动、健康数据的有了强烈的关注度和好奇心,进而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刚需。以往产品单一、创新乏力的厂商要注定要被淘汰。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出货量排名靠前可穿戴设备厂商,无一不将运动、健康作为产品的主打卖点。而其背后,则是智能穿戴设备从手机的替代品的1.0时代,到聚焦运动健康功能2.0时代的转型。 据IDC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华为以941.4万台出货量稳居第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行业第一厂商,对于未来行业方向嗅觉最为敏锐,判断也最为精准。 在满足用户基本的运动、健康数据分析、管理之后,接下来的智能穿戴设备将如何演进和发展?在华为看来,智能穿戴设备将进入数字健康3.0时代,成为连接用户身体数据、生活场景与专业健康机构的桥梁。在此之前,华为穿戴设备全球服务用户已超过2亿,背后的健康研究更是硕果累累。 基于华为智能穿戴设备拥有高性能传感器以及精准的数据监测能力,华为通过与多家专业机构开展健康研究项目,为百万用户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帮助上万人筛查出高风险,让4000+用户及时确诊,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做到早预知、早干预、早治疗、早健康。 比如,华为加入301医院的心脏健康研究项目,实现对房颤、早搏的早期风险筛查,心脏健康研究项目更写入了医学指南,获得了国际医疗界的认可。此外,华为与中国医促会合作的血管健康研究项目,精准筛查动脉硬化。 从2014年华为穿戴APP上线,到2018年HUAWEI TruseenTM 3.0、HUAWEI TruRelaxTM 压力管家、HUAWEI TruSleepTM 2.0科学睡眠、心脏健康研究首次出现,到2019年HUAWEI TruseenTM 3.5、房颤&早搏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研究、血氧饱和度检测崭露头角,再到2020年HUAWEI TruseenTM 4.0、HUAWEI TruseenTM 4.0+发布、全天候连续血氧监测、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心电采集、血管健康研究先后上线,华为在短短六年内,一步一步通过深耕运动健康技术创新,赋能可穿戴设备,为用户体验带来了真正有价值的革新。 当下,以手表、手环为代表的腕式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消费市场上展现出了蓬勃的增长势头。随着传感器和算法技术的升级,不仅在持续吸引更多用户尝试或更新腕式设备,也在推动监测数据种类多样化的基础上,为今后在运动、健康服务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IDC曾在报告中指出,腕式可穿戴设备市场与运动、健康和医疗行业的联动,将成为提升设备附加值和拓展设备营销渠道的重要方向。尤其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已经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专业机构能够设备的数据准确度和专业性,而与新兴科技行业的合作将为传统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尝试性案例。 另一方面,手表、手环在数据监测的丰富性和服务功能的接入体验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成为多数与专业机构合作案例中所选择的产品。 基于对数字健康新时代大潮的判断,华为看准了与专业机构深挖健康数据背后蕴藏的巨大价值,先于对手抢先踏入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冠心病筛查研究三大“无人区”,利用现有华为运动健康的设备、技术、生态、布局优势抢占制高点,在战略上已经领先一大步。 战略决定战术。不难预测,华为三大健康研究项目的落地,将对其他可穿戴设备厂商形成降维打击以及差异化竞争优势。 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华为对心率、血氧饱和度、睡眠、心电采集、脉搏、血压、体温等重要健康指标的全面覆盖和专业分析,为用户提供了行业内前所未有的深度主动健康管理能力,更为行业带来了一整套基于可穿戴设备,连接用户身体数据、生活场景与专业健康机构的全新健康体系。 原文章作者:快科技,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庇细
发表于
2 小时前
最后回复
庇细
2 小时前
1364
0
索尼可穿戴空调Reon Pocket在日本正式发售
近日据外媒消息,索尼的Reon Pocket可穿戴空调近日已在日本发售,诞生于其内部众筹平台的Reon Pocket在去年被曝光。 索尼可穿戴空调Reon Pocket在日本正式发售 Reon Pocket是一款可以被放置在特制汗衫插槽中的设备,让用户在这夏日里保持凉爽。Reon Pocket是世界上第一款可穿戴空调,目前已在日本当地开始发售。 Reon Pocket可根据用户需要的温度高低来进行调节,而温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天气或季节,其可以吸收或释放热量,分别产生温暖或凉爽的感觉。 Reon Pocket既是一个可穿戴式空调,也是一个可穿戴式加热器,其电池一次充电只能持续两个小时。 Reon Pocket还可以通过Android或iOS应用进行监测和控制。 Reon Pocket的推出原本是为了配合取消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但现在索尼决定直接推出,该设备日本的售价为1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848元,而为它内置口袋的 "专属内搭 "售价为1800日元约合人民币117元。 Reon Pocket目前只在日本发售,官方目前还没有在其他地区销售的计划。 原文章作者:网科智慧,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帕昆
发表于
2 小时前
最后回复
帕昆
2 小时前
2955
0
健身爱好者更偏爱于智能穿戴设备?oppowatch或成香饽饽
没想到现在每三个健身爱好者当中,就有一个想买智能手表。根据CBNData报告显示,有37%的健身爱好者愿意买智能穿戴产品。现在年轻人对于带有睡眠监测、心电监测功能的智能设备要更加喜欢,可以当做辅助工具。 要我说,目前的Apple Watch,OPPO Watch确实很值得推荐,比如像OPPO Watch就支持睡眠监测功能,而且OPPO Watch ECG版本还支持心电检测,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电分析解读,出现异常还能及时提醒,这些功能对于年轻人来说就很香。 你们有戴智能手表的习惯吗?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际苣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最后回复
际苣
6 小时前
2445
0
从无到有,深入剖析华为的可穿戴设备为何越来越强?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的《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显示:在中国市场,华为2020年第三季度的可穿戴设备份额达到了28.6%,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原来华为可穿戴做的这么强了吗?为什么华为的可穿戴能做到今天这个份额,相比于其他的可穿戴厂商,优势又在哪里呢?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能找到一些答案。 首先,是战略层面。在2019年初,华为首次向外界披露出“1+8+N”的概念,而在此之前的2017年后半年,华为就提出了“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口号。不难想象,在提出“1+8+N”之前,华为内部就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规划。而华为对于战略的执行一向都非常的坚定,十年前,余总说华为要做高端,十年后的现在,华为是否站在了高端,市场的反馈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如果有人经常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华为”二字,肯定对“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句slogan很熟悉。 第二个部分则是生态层面。说到可穿戴设备,肯定离不开和可穿戴设备进行交互的硬件—手机。华为的智能手机在过去的几年内,做到了国内的市场份额第一,巅峰时期甚至接近50%。这也意味着,华为的可穿戴设备有着非常多的潜在客户。同时,一些具有较强卖点的功能也只有华为手机才可以使用(个人猜测这些特色功能很大程度需要依赖芯片来进行辅助,麒麟毕竟是自己的东西,优化更方便)。这也使得很多华为手机用户在选择可穿戴设备时会优先考虑华为自家的可穿戴设备。 第三个部分,长期的持续性的研发投入。众所周知,华为对于研发的投入相当的舍得,2019年营收8588亿,研发就投入了1317亿。在西安,华为还专门设立了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用来进行相关设备的仿真实验:防水,钢球撞击,软件触控,按键耐久。以及各种运动模式的模拟测试。 而在运动健康实验室同样“遍布”着各式研究检测区,例如骑行运动研究检测区,可以用来测试骑行状态下的心率,卡路里消耗。同时测试人员佩戴上专业的心率带以及呼吸设备,来收集心率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数据交给工程师来进行分析。运动姿势研究检测区则可以通过专业的动作捕捉系统来收集测试人员的在运动过程中的轨迹、力学数据等。 今日,华为又向外界公布了最新健康研究项目,分别是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冠心病筛查研究。华为将与国内知名机构启动高血压管理研究。目标是基于华为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联合业界专家,探索从筛查到早期干预的血压创新主动健康管理。而智能体温检测对人体健康尤为重要。华为基于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精准测量腕部皮肤温度。并使用智能补偿算法,实现体温连续检测。此外,华为正在开展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的联合研究,借助华为智能手表心电采集能力,融合PPG、ACC数据实现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帮助消费者主动管理健康。 明明已经做到了国内的市场第一,但是华为没有停下脚步,反而继续深耕,探究在可穿戴设备上能实现更多的健康监测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华为能做到国内第一的原因。 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各种软件算法上的持续更新与创新:从2016年发布HUAWEI Truseen? 1.0,到2018年2018年发布HUAWEI Truseen? 3.0、HUAWEI TruRelax? 压力管家、HUAWEI TruSleep? 2.0科学睡眠、心脏健康研究,再到2020年发布HUAWEI Truseen? 4.0、全天候连续血氧监测、女性生理周期管理、ECG心电图采集、血管健康研究。可以说,每一年,华为的可穿戴产品都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大更新。而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研发投入,业内又有几家能赶得上呢? 第四个部分,技术下放,降维打击。其实这个操作,在华为手机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不管是GPU Turbo,还是超级夜景,通过OTA快速覆盖到更多的机型上,甚至于经常出现在某一个方面自家的小弟把行业内其他对手的大哥给超过的情况。而在可穿戴设备上体现的就是一个百元的手环,心率监测和睡眠监测的准确性远远超过同价位的竞品,甚至比其他厂商更高价位的产品还要准确。血氧监测甚至于直接下放到百元级别的手环上,而竞品则在接近一年之后才在入门价位段的手环上搭载血氧监测。 第五个部分算是第三个部分的补充,和301医院的合作研究。基于华为HiResearch创新研究平台及华为智能穿戴设备,华为和301医院合作,推出了心脏健康研究项目。研究团队借助华为智能穿戴设备的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PPG)应用于房颤筛查,为用户提供舒适的长期心律监测,筛查出的房颤人群,通过多学科团队支持房颤管理平台( MAFA)提供的整合管理策略,实现房颤管理一级、二级预防及患者参与的自我管理。支持心率失常和房颤监测;2019年,加入了房颤&早搏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监测,这两项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2019年9月,该项目核心研究人员更是参加了全球心血管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及世界心脏病学大会,首度发表了基于华为可穿戴设备的心脏健康研究成果。有人觉得这都是营销噱头。但是之前有一位HUAWEI WATCH GT2的用户发帖:自己因为心律不齐的问题,收到过来自301医院的电话,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心脏。正是这种真实性的案例,逐步打消了很多人的疑虑。 看完了以上文字,相信你能理解一些为什么华为的可穿戴能做到今天这个水平:持续的投入、清晰的目标、对市场精准的把握等等。这些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践起来可是相当的困难,光说研发,又有多少家企业能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呢?相信随着鸿蒙分布式在手机,可穿戴、智能家居等设备上搭载之后,华为在可穿戴上的优势又将更进一步! 尤其值得期待的是,华为的哪个智能穿戴产品将首发搭载三大健康研究成果呢?是华为WATCH 3系列?还是华为WATCH GT 3系列?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章作者:科技涅槃说,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屹辖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最后回复
则断
6 小时前
1952
1
发布三大健康研究项目,华为可穿戴设备中国第一是怎样炼成的
在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成为中国市场第一之后,华为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运动健康功能研发再出重拳。 1月23日,华为发布三大健康研究项目,包括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冠心病筛查研究,在主动健康管理研究领域带来进一步探索。 凭借旗下可穿戴设备的精准监测功能,华为的数字健康研究已经覆盖人体多项重要指标,包括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睡眠以及心电采集等领域。在此基础之上,华为也面向用户的主动健康管理需求,多维度开展了丰富的专业研究项目。 b 而此次发布的三大健康研究项目,聚焦高血压、体温、冠心病等不同领域,通过联合权威机构展开专业合作,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创新主动健康管理服务。此次三项健康研究项目上马,意味着华为在运动健康领域首次踏入新的技术无人区,在战略上抢先对手一个身位。 在此之前,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冠心病筛查研究还未有可穿戴设备厂商深入涉及,绝大多数厂商还停留在可穿戴设备与人体健康结合研究的初级阶段,与专业机构可联合深入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自身健康数据,并希望设备能够更加全面、专业地帮助自己分析健康状况,并予以提醒和指导。华为此次推出三大健康研究项目的初衷,正是希望带领消费者进入全新的数字健康时代,为人们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据介绍,接下来,华为的数字健康研究会逐步覆盖人体多个重要生命体征:脉搏、血压、体温等。 目前,华为正以家用医疗级高精度血压测量为核心,研发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目标是基于华为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联合业界专家,探索从筛查到早期干预的血压创新主动健康管理。 此外,华为当前已突破基于智能穿戴的体温连续检测技术,使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精准测量腕部皮肤温度,而且华为也正在开展智能体温的联合研究,提供体温异常筛查能力。 在心血管健康研究方面,华为正在开展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的联合研究,借助华为智能手表心电采集能力,融合PPG、ACC数据实现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可有效地管理心脏健康。 2021年,这些健康研究将陆续基于华为穿戴产品启动或发布,有消息称这三大健康研究项目的成果或将率先应用到华为WATCH 3系列和华为WATCH GT 3系列智能手表中,并预计很快将和消费者正式见面。 回顾华为运动健康发展史,从2014年华为穿戴APP上线,到2020年第三季度成为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第一,不过短短6年多时间。截至目前,华为可穿戴设备累计发货7000万+,已为全球超过2亿用户提供数字化运动健康服务,覆盖170多个国家。 在国产厂商中华为做可穿戴设备并不算早,但进步却是最明显的。在笔者看来,华为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独占鳌头,力压苹果、小米等厂商,与以下三点密不可分。 首先是精准的前瞻性。众所周知,战略决定战术,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判断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未来产品的成功与否。华为一早就看到了消费者对于运动、健康两大细分领域的深度需求,并在技术创新上进行死磕。 针对用户痛点,华为运动健康生态圈从运动、压力、睡眠等方向出发,先后独家开发了HUAWEI TruSeen心率监测、HUAWEI TruRelax压力管家和HUAWEI TruSleep科学睡眠技术,能更好帮助压力巨大的人们缓解焦虑、失眠等亚健康问题。 华为WATCH GT2 Pro 二是,华为一直以来都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和生态布局。2019年,华为WATCH GT2发布,在延续2周长续航卖点的同时,率先带来了HUAWEI TruseenTM 3.5心率监测技术,支持血氧饱和度检测,并加入301医院的心脏健康研究,新增房颤、早搏筛查功能。 当年年底,伴随华为WATCH GT2新年款发布,同时加入301医院心脏健康研究新方向,带来睡眠呼吸暂停研究。 2020年4月,支持百种运动模式+女性生理周期管理的华为WATCH GT2新色发布,支持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功能,同时加入301医院心脏健康研究新方向,带来房颤风险预测研究。 同年10月华为WATCH GT2 Pro、华为WATCH GT2保时捷设计款、华为WATCH GT2 Pro ECG款发布,支持100多种运动模式,带来全天候连续血氧监测,ECG款在加入301医院的心脏健康研究方面,带来心电采集功能,并加入了中华医促会开展的血管健康研究。 此外,华为还联合专业血糖管理机构罗氏,将罗氏血糖仪的血糖监测功能和华为智能手表的运动健康功能相结合,在运动、睡眠、血糖监测等生活场景下,为患者提供及时可靠的分析、建议和提醒。 可见,华为在技术演进方向上,总是优先考虑用户最迫切需求的使用场景,并且愿意做那个最先“吃螃蟹”的人。 而在生态布局上,华为一早就确立了全场景生态战略,可穿戴设备作为其中核心一环,自然在发展资源上得到优先照顾,同时与华为手机、PC、平板、智慧屏等设备的联动和互通,也是让其获得了其它对手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三是深厚的研发测试功底。当然,仅有技术创新还不够,产品的可靠性与耐久性才是为用户口碑保驾护航的“幕后功臣”。 截止目前,华为已在全球建立起多达10余所研究中心,覆盖与智能穿戴相关的设计美学、软件创新、硬件创新、健康研究等多个领域。去年12月10日,脱胎于华为西安研究所的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主要聚焦于穿戴产品研发,大家手上戴的手表的软硬件研发大部分是在西安完成研发测试的。 据了解,该实验室使用面积达1100㎡,紧邻华为西安研究所。整个实验室分为三楼和一楼两大区域,三层为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专业测评实验区,主要进行运动锻炼和健康监测相关功能的测评研究。一层为智能穿戴产品可靠性与自动化测试实验区,主要进行功耗、压力、流畅性等自动化测试和手表各个部件的硬件耐久性测试和可靠性。 以大家常见的跑步数据分析为例,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提供了专门的跑步运动研究检测区,借助无动力跑台以及大屏,可以实时测试查看普通配速跑、冲刺、间歇跑场景下佩戴手表与心率带的心率准确度对比。 此外,单台造价超过60万元足底压力跑台,其内部分布着7000多个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人体静态站立和运动状态下的平衡参数、足底压力分布以及运动步态参数,通过深度算法,更准确地还原跑步秘密,在华为智能穿戴产品上开发出可跑姿检测功能,提升消费者的跑步表现,降低跑步带来的损伤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众测跑团累计众测30多款华为产品,累积搜集的跑步数据时间长达10900小时,跑步里程约105000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两圈半。 类似的还有团体运动研究检测区、骑行运动研究检测区、划船运动研究检测区、跑步运动研究检测区、运动动态姿势研究检测区等等,测试项目之完善、设备之专业,不胜枚举,测试规模更是国内罕见。 从行业发展的精准判断,到不害怕“吃螃蟹”的功能研发、技术前沿探索到深度生态布局、以及深厚的研发测试功底,华为运动健康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成功道路。 随着高血压管理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和冠心病筛查研究三大健康研究项目的落地,可以预见,华为将在运动健康领域构建更多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和全面的主动健康管理能力,为可穿戴设备产业带来更具参考价值的发展范本。 原文章作者:快科技,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窑屋
发表于
14 小时前
最后回复
值蓊
14 小时前
2040
1
苹果布局的核心,可穿戴设备将在医疗和保险领域大放异彩?
美国当地时间1月14日,Google宣布完成对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的收购。自Google在2019年11月宣布了这项价值21亿美元的交易后,多个机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此发起调查,担心这项交易会为用户隐私带来风险,并进一步强化Google在网络广告市场的主导地位。哪怕是在官宣完成后,仍有一些针对该交易的调查尚未停止。 尽管此次收购充满了波折,但成立十几年,作为最早开辟健身追踪领域、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仍能在行业中处于前列,确实配得上Google的这份“执着”。同时Google也向外界彰显了其在智能穿戴设备业务上的决心。 放眼至整个市场,Google排除万难也要达成这项交易实际上是意料之中。回顾2020年,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因突然爆发的疫情而获益,可穿戴设备与保险、医疗等行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表示,消费者在这类设备上的支出将在随后的两年继续上升。Gartner预测,2021年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额将达到815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8.1%,而2022年可能达到939亿美元。 面对市场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不光是只有Google心动。华为、小米、苹果都对可穿戴设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布局医疗,Apple Watch是核心 根据调研机构IDC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达1.25亿台,同比增长35.1%。苹果、小米、华为出货量位列前三,其中苹果以33.1%的市场份额领跑,小米、华为分别占比13.6%、11.0%。 2020年Q3全球可穿戴设备前五大厂商情况 数据来源:IDC 从数据中也不难发现,2020年第三季度苹果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部分同样也是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纵观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扩大用户范围,升级服务内容 2020年9月,苹果在其秋季发布会上对Apple Watch产品线进行更新,继测量心跳、查看心电图后,Apple Watch Series 6增加了血氧检测传感器,通过App,只需15秒就能够为用户提供所检测到的血氧饱和度数据。新功能的添加也被外界看作是与早些时候同样推出血氧检测功能的Fitbit展开竞争。此外,为了扩大用户范围、让更多的人使用Apple Watch,苹果首次推出了无需绑定iPhone的智能手表,并提供“家庭设置”的服务。 一直以来,大众对Apple Watch的印象可能都是作为手机附件而存在,但随着产品的迭代,苹果越发想强调Apple Watch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性。除了测量心跳、血氧饱和度、查看心电图外,睡眠app可携手iPhone记录睡眠情况;记录生理周期;通过内置的加速感应器和陀螺仪,Apple Watch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摔倒检测和SOS紧急联络功能。不可否认,这样的Apple Watch,在逐渐走出消费电子的范围。实际上,早在2018年,Apple Watch Series 4的两项功能就已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许可,逐渐充当起健康产品的角色。 图片来源:Apple官网 软件: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数据价值最大化 而要说苹果开始拥抱医疗健康领域,或许时间还要再往前。2014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苹果发布了一款名为HealthKit的移动健康应用平台。作为一款面向第三方的开放式平台,HealthKit是苹果将不同源的健康数据进行整合的首次尝试。用户可以通过其他硬件获取数据,然后提供给HealthKit进行分析。其所提供的诊断功能、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药物和生命体征从临床视角来看无疑拥有巨大的潜力。彼时有医生提出,其连接医疗机构、用户、开发者的作用能够解决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患者数据的转移。 实际上除了HealthKit,苹果还推出了面向医学研究者的一款软件基础架构ResearchKit,以及护理软件CareKit。基于ResearchKit的架构,研究人员可以创建出各种健康应用,以期在简单的数据收集之外提供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在推出之时,ResearchKit就联合了全球多家著名医疗机构开发出了5款App,分别针对帕金森、糖尿病、心血管、哮喘以及乳腺癌。CareKit则是允许患者可以通过IOS设备检测、记录自己的病情程度以及用药情况,医生也能及时观察到患者病情的进展,并及时在用药剂量等方面做调整。 从理论上来说,虽然都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但相比起如今的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CareKit所提供的服务更具有延续性。 同样是在软件层面,在2020年9月的秋季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新的订阅服务Apple Fitness+。该项健身服务专为Apple Watch 打造,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能训练示范课,其教练团队包含职业运动员、瑜伽修行者、私人教练、马拉松运动员、健身俱乐部创办者等。该项服务也一直在扩充其内容,截至1月19日,苹果新增了26项锻炼内容,Fitness+目录中的锻炼总数达到293项。 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 软、硬件双双迎来迭代升级,苹果也一直在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苹果正在和医疗保险公司如United Health以及Humana洽谈合作。9月,Humana表示已将自家消费者健康应用程序与HealthKit进行了集成,使得客户能够更轻松的管理相关健康数据。 2019年,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安泰保险(Aetna insurance)与苹果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Attain ”的App,该应用程序可提供心率监测和锻炼跟踪服务。该款应用专为iPhone和Apple Watch设计,在收集数据之外将为用户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根据前瞻网的报道,2020年苹果还与美国健康保险巨头安森保险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合作进行一项研究,以调查被诊断患有哮喘的人群如何使用诸如苹果手表之类的消费设备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 这实际上也标志着苹果在哮喘方向的研究上前进了一步。2019年,苹果收购了一家名为Tueo Health的医疗健康创业公司,主业就是开发检测儿童哮喘症状的系统。更早之前,据CNBC的消息,苹果意在收购医疗初创公司Crossover Health,并与其进行了谈判,同时还接触了全国医疗机构One Medical,这也被外界看做是苹果建立诊所网络的信号。 作为科技巨头,无论苹果在那个领域的动向都会引起大众的关注,自然也承载了许多期望。但在新生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2019年,在秋季发布会召开前夕,据CNBC的报道,苹果的医疗保健团队不少元老级人物离职,团队的发展方向成为内部产生分歧的关键原因。有员工提出,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局限于健康和预防,而公司本可以开展更多更有前景的项目。 实际上这一点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也有所凸显。虽然在软硬件方面有诸多设想,但真正能为险企提供的主要还是在数据的获取上,这一点并不能作为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壁垒。而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医疗健康、保险市场都十分复杂,科技能够解决表面的数据收集,但若是想做的更加深入,实现颠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工程。 链接与数据成布局关键 但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合作、收购,苹果都有充分的理由让大众相信,医疗健康将是苹果未来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从上文的介绍中大家也不难发现,目前苹果在软件方面的布局还是以Apple Watch 为重点,核心则是数据的收集与应用。这也就很自然的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面对。 一是Apple Watch的链接能力。目前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大部分项目都以Apple Watch为核心,同时也是整个布局的关键节点。数据的收集、利用,包括与医疗、保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功能与服务的叠加,实际上都在考验Apple Watch的链接以及资源打通能力。况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苹果对Apple Watch的期许也不会只停留在渠道作用的体现上。 二是数据。这其实是互联网或是科技巨头进军医疗健康难免要面对的难题: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在收购Fitbit面对调查时,Google就再三承诺不会将Fitbit中的用户健康数据用于定向广告业务。为了获得欧盟委员会的批准,Google在数据方面作出了让步。 可穿戴设备在保险行业的“前途”? 与安泰保险与苹果的合作一般,目前在国外出现了非常多的保险公司和科技巨头合作的案例:总部位于意大利的忠利保险与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设备公司Nest建立了合作关系;加拿大保险公司Desjardins与硅谷保险技术和远程通讯设备制造商Roost联手。 除了对技术的渴求,与医疗健康的结合同样是保险公司谋求业务发展的关键节点,可穿戴设备无疑就是这两点需求的一个重合。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美国大型寿险公司之一—恒康寿险公司(John Hancock)。2018年9月,该公司宣布停止销售传统寿险,只销售通过Fitbit、Polar或Garmin等可穿戴设备供应商获取客户健康数据的交互型保险。 出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以及降低赔付支出等原因,保险公司的职责迎来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而随着科技在保险业务中的融入,看似普通的应用与功能的推出实际上都在裹挟着保险业完成一场重大的革新。 在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控制医疗风险等问题之外,可穿戴设备在精准定价上发挥的作用将打破很多险企难盈利的困境,尤其是在健康险领域。这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众安保险携手小米运动与乐动力App于2015年推出的健康管理计划“步步保”。通过与可穿戴设备和运动数据结合,首期产品以用户真实运动量作为定价依据,相关运动步数可抵扣保费。2017年,步步保的最新授权用户已达100万。 说了再多,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和保险领域的应用还是要依靠技术的进步,而纵观其与保险的结合,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同样是在理论上十分完美的UBI车险。但相比起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想要达到理论中的效果,还需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健康险等险种与车险有极大的不同。举个例子,一旦出险,在技术的助力下,通过车辆的磨损程度等信息,保险公司能够很清晰的对情况作出判断。但在人的身体健康方面,情况的复杂性远不能简单的通过运动量作出决断。更别提要针对每个人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像UBI车险一样形成一个固定的算法或是模型,工程浩大。 其次,虽然科技巨头多有布局,但可穿戴设备与医疗、保险的融合还在探索阶段,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模式。哪怕是苹果在医疗领域多点发力,但目前仍谈不上造成颠覆。更不要说相比起与其他科技公司合作,有实力的险企还想做自己的平台,软硬件技术团队的搭建就是一个大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与车联网与车险的融合一样,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险领域中的应用同样值得探索。 最后,若是真能如设想那样,在数据与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相关业务能否为公司带来盈利仍是未知。以Alphabet旗下的Verily为例,背靠大树以及巨额的融资保证了Verily的技术深耕与业务扩展,但无法盈利仍成为阻碍其前进的重要因素。2020年第三季度,Verily所处的Other Bets为Alphabet带来了11亿美元的运营亏损,与一年前的9.41亿美元亏损相比,增加了1.6亿。难以商业化、无法大规模投入市场的项目也注定Verily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在《Outside(户外)》杂志的专访中,苹果公司CEO库克表示,Apple最大的贡献会是在身心健康领域。我们期待看到可穿戴设备能 与医疗有更多的融合,也期待看到可穿戴设备能早日为保险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大胆的猜想一下,没准日后可穿戴设备也能成为连接医疗与保险的关键纽扣呢?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晋碧安
发表于
昨天 17:19
最后回复
晋碧安
昨天 17:19
4402
0
从皮肤温度收集能量,用于无电池,可穿戴电子设备
韩国科学技术学院(KIST)正在研究一种通过人皮肤的温度转换成能量的装置。这种装置叫热电装置。 热电装置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其利用由材料的两端之间的温差产生的电压。它能够将热能(例如来自工业场所的废热)转化为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能。现有的热电装置是刚性的,因为它们由基于硬金属的电极和半导体组成,从而阻碍了热源从不平坦表面的充分吸收。因此,对于能够与人体皮肤和热水管等各种热源紧密接触地产生能量的柔性热电装置的开发,积极进行了最新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所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灵活性和热传递效率,开发了具有高发电性能的柔性热电设备。研究团队还通过包括印刷过程在内的自动化过程提出了批量生产计划。 KIST的Seungjun Chung博士说:“这项研究表明,可以使用外部热源操作实际的可穿戴设备,例如高温传感器手套。展望未来,我们将开发一个灵活的热电平台,该平台可仅在体温下运行可穿戴设备。” 他继续说:“我们的研究发现意义重大,因为这项研究开发的功能性复合材料,热电设备平台和高产量自动化过程将能够在未来推动无电池可穿戴设备的商业化。 ” 可以说韩国人的脑洞确实很大啊,这项研究还是很超前的,如果真能提高能量的转换率确实对以后的可穿戴设备有很大的帮助!到时候结合一些他们的柔性屏幕做出一些产品可能会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 原文章作者:tiger听世界,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桑晶
发表于
昨天 09:18
最后回复
桑晶
昨天 09:18
3034
0
皮肤为新型柔性热电装置“供电”无电池可穿戴设备将受益
财联社(上海,编辑 黄君芝)讯,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宣布,一组研究人员近期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柔性和传热效率,开发出了具有高发电性能的柔性热电装置,并提出了通过包括印刷工艺在内的自动化流程进行量产的计划。 该研究由软混合材料研究中心的Seungjun Chung博士和首尔国立大学(SNU)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Yongtaek Hong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成果于近期刊登在了著名科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热电装置是利用材料两端温差所产生的电压进行能量转换的装置。它能够将热能(如工业场所的废热)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能。现有的热电设备由于是由坚硬的金属基电极和半导体组成,具有一定的刚性,阻碍了对不平整表面热源的充分吸收。因此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积极研究开发能与人体皮肤、热水管道等多种热源密切接触产生能量的柔性热电装置。 目前用于柔性热电器件研究的基板由于导热系数非常低,其热能传递效率很低。由于缺乏柔性,它们的吸热效率也很低,在与热源接触时,会形成一个热屏蔽层,例如空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有机材料的高柔性热电器件已经在开发中,但由于其性能明显低于现有基于无机材料的刚性热电器件,因此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并不容易。 此次,研究小组通过将基于无机材料的高性能热电器件连接到由银纳米线构成的可拉伸基板上,在提高柔性的同时降低了热电器件的电阻。所开发的热电器件表现出了极佳的柔韧性,即使在弯曲或拉伸时也能稳定运行。 此外,在可拉伸基板内插入了高导热性的金属粒子,使传热能力提高了800%(1.4W/mK),发电量提高了3倍以上。当开发的热电装置两端温差在40K以上时,发电量为7mW/cm2。当附着在人体皮肤上时,仅靠体温就能产生7μW/cm2的电力。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实现了从软平台工艺到热电装置开发的整个复杂过程的自动化,从而实现了该装置的批量生产。 据称,该设备既可用于工业场所的高温传感器,也可通过利用汽车内外的温差,用于自动驾驶的无电池距离检测传感器。因此,该装置有望解决基于电池的传感器系统在高温环境中存在爆炸风险的电源问题。 KIST的Seungjun Chung博士说:“这项研究表明,使用外部热源操作实际可穿戴设备是可能的,比如高温传感器手套。未来,我们将开发一种柔性热电平台,只需要体温就可以操作可穿戴设备。”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钞暖童
发表于
昨天 07:21
最后回复
钞暖童
昨天 07:21
3696
0
体重秤出现之前,人们不需要称体重
想象人类可观察到的整个宇宙中有多少星星,你大概会觉得不计其数。 但是,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星上的数据字节总数,到今天为止已经是“不计其数”的40倍。 2018年的统计显示,世界上90%的数据都在之前的两年内产生。 大数据,仍在变得越来越大,而且至今仍旧没有任何一点减缓的势头。 人们的欲望、情感、隐私,也在数据时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转变。但这巨变是隐秘而难以察觉的。面对洪水猛兽,人们仿佛仍旧无动于衷、一无所知。 科技和数字正在从我们身上拿走什么? 或许可以从每天源源不断获取人体数据的可穿戴设备略窥一斑。 可穿戴设备能告诉我们什么?丨pixabay 体重秤出现之前, 人们并不需要称体重 在可穿戴设备出现并帮我们监控身体数据之前,早就有另一种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工具在做类似的事,那就是 体重秤。 不时站在体重秤上测量自己的体重,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精确测量体重”的需求是从何时开始的、这种需求又因为什么而出现,则很少有人解答。 从小就测量体重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 直到19世纪末,才有一些医生开始记录病人的体重。 从那之后,体重秤慢慢地从诊所进入到公共街道、广场,直至最后进入家庭。 但“称体重”这个行为变成个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其实是20世纪初才开始的事。 19世纪80年代晚期出现在巴黎街头的公共投币体重秤丨参考资料[1] 1885年,公共的投币体重秤 (penny scale) 在德国首次出现。 人们站上秤台称重时好像忘了,投币体重秤出现在公共场所的主要原因,只是商家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以榨取更多利润。提供给人们数据,只是赚钱的手段。 但人们对 “精确测量身体数据”的需求,却在一次次无意识的投币/称重之后被悄然构建,与此同时,许多生活习惯和日常规则也因之而迅速改变。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不同类型的家用秤率先出现在美国市场。 伴随着体重秤普及而来的,是对男女两性差异越来越大的双重标准,以及女性越来越严重的体重焦虑。 这些家用秤的广告上时常印着摆出挑逗姿态、穿着睡衣的女性形象,让社会对女性的身材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 “只有体重秤才能告诉你关于身体的真相”丨参考资料[1] 但在此之前, 20世纪最初几年,与体重相关的营销主要针对男性的身体。 那时销量最好的饮食指南主要为男性介绍红肉和酒精饮料等与“男性气质”有关的食物。 美国大学 (American University) 美国历史研究教授凯瑟琳娜·韦斯特 (Katharina Vester) 分析当时报纸和杂志后发现, 直到20年代体重秤进入家庭之前,整个文化氛围并没有宣传任何“女性应该节食”的想法,外界鼓励她们以健康美丽的丰满形象展示自己。 广告在教人“如何欲望” 1925年,家用体重秤变得更加流行,它的主要卖点是: 它比公共体重秤更精确。 广告中的年轻女孩穿着内衣站在家用秤上,广告标语赫然写道:“她不用猜——她清楚!” 家用秤广告承诺给顾客一种“更科学的减肥途径”,而这种方法就是“你必须对你的体重更了解,偶尔在不可靠的公共秤上称体重解决不了问题”。 “购买家用秤,更科学地减肥”丨参考资料[1] 一个世纪以后, 同样的广告套路出现在了另一种测量人体的产品——可穿戴设备上。 现如今的科技公司以人的“主观感受”为对比来显示可穿戴设备作为机器的“客观、精确”。 他们的说法是,这些设备能把本“隐藏在身体内部”的模糊感觉“外化”,精准直白地让人了解。 “跟踪你的睡眠、行动、休息,让你全面了解更精确的信息”,听起来,可穿戴设备就像一直守在身边的私人医生。 19世纪巴黎街头的公共秤上开始有这样的说明:“常称体重,了解自己,过得更好”。 而至今这仍旧是很多科技公司的核心营销策略: 更精确的监控能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理想的形象,过上理想的生活。 “它比我更了解我自己”丨参考资料[1] 商业广告会把一个简单的监控数据行为、一个机械的测量设备,直接与“更好的自我认知”联系起来,然后再递进到最终导向一种“更值得憧憬的生活方式”。 魅力四射的年轻姑娘、身材雄健充满能量的运动男孩、浓情蜜意的情侣、穿着得体高级西装拥有更高社会地位的精英式人物,一律佩戴着他们的手表和手环。 “它比我自己更了解我”、“戴上它我变得更好”之类的用语也难以置信地一致出现在大多数广告当中。 仿佛只要点击支付,就可以掌控身体、变得健康。 然而,数据并没有如此强大的功效,事实上,连“数据是否真的足够准确”这个基础的大前提都是不确定的。 数字在逐渐取代感受 可穿戴设备的监控到底是否真的可靠?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丽莎·卡穆斯-伯特伦 (Lisa Cadmus-Bertram) 指出,对步数的计算可能由于手臂不相关的动作而额外增加,对运动时心率的计算也会因为汗液的干扰而变得不准确。而在计算卡路里消耗时,与计算静息能量消耗极其相关的肌肉脂肪比,则基本要靠算法去猜。 更值得怀疑的是,睡眠质量这样抽象和主观的东西,究竟能否用心率、夜间活动等参数去简单地下结论。 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 这种计算方法并不准确,最好的方法仍旧是测量脑电波,或者记录夜间眼球运动、呼吸方式以及血氧水平,但是这些都不是可穿戴设备能做到的。 可穿戴的监控时常不够准确丨参考资料[2] 在一个大多数人都确信“科技和数字比人的笼统感受更客观准确”的语境下,人的自主权和判断力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被机器束缚,甚至剥夺。 许多人在使用可穿戴设备之后不仅睡眠没有改善,甚至患上了睡眠焦虑。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一觉睡醒之后,立刻去看手机上睡眠质量的数据来判断自己睡得好不好;机器说好,就精神百倍,机器说差,就无精打采。 其实这跟许多人站上体重秤前后的感受并无二致。 一位进食障碍者在被问到“如果不称体重会有什么感觉”时,她这样回答:“上秤之前,我基本没有什么感觉,我怎么感觉完全取决于秤上写的数是多少!” 。 在当下,这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进食障碍者的个例,而是所有人的共同经验。 人们的主观感受被屏幕上的数字取代丨参考资料[2] 如果想要改善睡眠,科学家仍旧建议我们相信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一个设备。 这正是破除广告制造的假象的有力例证:数据只是数据,它不一定更客观准确,更不一定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反之,在一些时刻,我们会受制于数字,最终成为它的奴隶。 隐私无声息中被他人掌握 在体重秤的案例中,人们购买体重秤,以换取关于自己体重的数据。 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同样获得了身体数据,但实际上,售出设备的科技公司不仅获得利润,还获得了访问用户数据的权力。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交换,不像原始的体重秤一样是单向的,在交换的过程中,用户得到的与大公司相比少得多。 可穿戴设备可以24小时监控用户全身的各项数据,如果把一位用户一个指标积年累月的数据比作一条直线,那么他所有数据的总和就是一个平面,而科技公司则拥有所有用户长时间所有数据的整个空间。 可是,这个庞大的空间对用户个人来说却是完全不可见的,而科技公司和其他第三方可以对这个看不见的空间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调查,获得关于整个人群分类、分层划分的各种重要信息。 在个体没有决定权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很可能反过来危及大众的私人利益。 科技公司不仅挣得了利润,也获取了用户数据的整个空间丨Unsplash 微软研究所的凯特·克劳福德 (Kate Crawford) 写道,“人们从他们真实经历的生活中,分离出第二条完全独立的叙事——他们的各项数据”,而在当下,后者经常会被认为比生活更真实。 就像20世纪体重秤的出现定义了什么是“理想体重”一样,可穿戴设备也可能构建一种新的关于“什么是标准”、“什么是正常”的社会秩序。 美国大型健康保险公司信诺 (Cigna) 就曾发放可穿戴设备给他们的客户公司,分析完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数据之后,再升高不健康员工的保险费用。 可穿戴设备面临巨大的数据隐私问题丨mhealthspot.com 精准设计的广告叙事塑造的图景正在一步步“教导”人们如何产生特定的需求,桌上、指尖、手腕上一块块大小不一的亮屏上显示的冰冷数字,慢慢代替了人的感受。 那些原来无法量化的行为,在今天全部变成数字,被我们身外触不可及的机构时刻监控掌握着。 这些小小的腕带,究竟是像他们说的那样,是一个私人教练加私人医生,还是一座巨大环形敞视监狱的电子脚镣?在当下这个大数据时代,只能说,可能都是。 参考文献: [1]Crawford, K. et al. (2015) Our metrics, ourselves: A hundred years of self-tracking from the weight scale to the wrist wearable device.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8 (4-5), 479–496. [2]https://www.digitaltrends.com/wearables/how-accurate-are-fitness-trackers/ [3]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au/entry/do-sleep-trackers-work-app_l_5d2e7c5be4b085eda5a38aa9 本文来自果壳,作者:Carcosa,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原文章作者:毒舌科技,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楮时圳
发表于
前天 21:04
最后回复
楮时圳
前天 21:04
2684
0
可穿戴设备支出将达800亿美元,盘点这条赛道上的赢家
文/杨剑勇 近年来,消费者对智能手表、穿戴耳机等可穿戴设备保持强劲需求,带来了全球可穿戴设备行业欣欣向荣发展态势。这是得益于智能手表可以独立手机使用,以及各种可穿戴设备加入健康等管理应用,推动行业高速增长。来自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最新发布的数据预测显示:2021年消费者用在可穿戴设备上的支出达到815亿美元(超5200亿元人民币),相比2020年的690亿美元增长18.1%。 “消费者对个人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为可穿戴设备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Ranjit Atwal对此表示。随着消费者依靠这些设备进行远程工作,健身活动、健康跟踪等,使得佩戴式设备和智能手表的增长尤其强劲,特别是耳戴式设备受到青睐。Gartner数据显示,2020年耳戴式设备的支出达到32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4%,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392亿美元。此外,智能手表也表现强劲,今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58亿美元。 尽管可穿戴市场规模庞大,结合其他权威调研机构显示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玩家手中。其中,苹果、小米、三星、华为和Fitbit五大厂商占据全球近七成市场份额,以IDC所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来看,五大厂商累计份额69%。该季度,苹果公司凭借4140万台出货量位居行业第一,占全球三分之一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 苹果可穿戴设备这个出货量是华为、小米、三星三大巨头的总量,可以看出苹果领跑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受服务转变推动可穿戴设备强劲需求,Apple Watch是全球最畅销智能手表,也是全球智能手表发展风向标,具有降噪功能的AirPodsPro在全球更是一度卖断货。”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对此表示。并指出,苹果占据全球超过四成TWS耳机市场。另结合财财报显示,可穿戴设备是苹果公司增长最靓丽的板块。 2020财年,以AirPods、Apple Watch等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组成的其他板块营收规模高达306亿美元(约2000亿元人民币),较上一财年同比增长25%,穿戴设备有望成苹果公司新摇钱树板块之一。备受全球果粉青睐的Apple Watch,主要在于丰富的健康医疗管理,尤其新一代Apple Watch Series 6在前代健康功能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出新功能,使用户可以测量血氧饱和度,从而更好地掌握他们自己的整体健康状况。 整体来说,苹果智能手表不局限于一款智能硬件,而是健康生活设备,且拯救生命受到赞誉。而AirPods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无线耳机。凭借穿戴AirPods、Apple Watch在全球需求强劲,推动可穿戴设备呈现出倍速增长。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iPhone、AirPods与Apple Watc等智能产品需求旺盛,使得营收与利润依旧保持稳健增长。2020财年营收增长5%至2745亿美元(人民币约1.8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9%至574亿美元(约3800亿元人民币)。也推动在资本市场不断创纪录,截止今天市值高达2.15万亿美元(人民币13.9万亿)。 不过,全球市场苹果将面临谷歌强劲竞争。因谷歌以21亿美元收购可穿戴设备厂商Fitbit后,再次进入可穿戴设备行业。对于谷歌来说,将借助Fitbit市场地位和健康管理平台,进一步发展谷歌健康医疗事业,并有实力向苹果发展挑战。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小米则是领导厂商,特别是华为在国内市场封王。 依据IDC发布可穿戴设备市场追踪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3293万台,较上年同期增长15%。排名前三厂商分别是华为、小米与苹果。华为主要受益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强势表现,带来可穿戴设备高速增长,在该季度,华为系列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60%至941万台,位列行业榜首。 对于小米而言,尽管高性价比抢夺市场,但面对华为等强劲竞争对手,小米系列可穿戴设备在该季度同比下降7.7%至724万台,由2019年第三季度27.5%市场份额下降到22%,退居第二。但全球市场小米依旧力压华为,因持续在海外市场发力,使得市场位居全球第二。 最后,以穿戴耳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为核心的可穿戴设备成为消费电子科技热点,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伴随5G加速到来,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大数据融合后,为用户带来全新的科技和健康体验,有望改变现有可穿戴设备厂商竞争格局。 杨剑勇,福布斯专栏作家,并获得网易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奖,致力于深度解读5G、物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烽腓
发表于
前天 19:38
最后回复
烽腓
前天 19:38
1792
0
旺季黑马,宠物可穿戴设备即将腾飞吗?
当人们有一整天的时间躺在沙发上购物时,他们会往购物车里放入什么东西? 居家隔离的无聊日子萌生了很多“一时冲动就买”的剁手案例,而且买的还是一些自己过去从来不曾用到的东西。 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中,有一个陌生的产品悄悄爬上了礼物购买榜单。宠物跟踪器在“有宠一族”中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很多刚刚收养宠物的新家庭里。 这个新类目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出现行业巨头,大多数公司只能通过小型的天使轮融资获得帮助。 (图片来源:pixabay) 奥地利公司Tractive于2012年成立,是制造宠物设备的先驱之一。八年后,它在受众当中建立起了可观的影响力,每月有35万付费用户,售出超过50万种设备。Tractive的创始人Michael Hurnaus称,产品经过了很多次迭代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Sku。一开始,Tractive设计的产品是类似于Fitbit的宠物活动记录产品,但是在发现消费者购买后很快就会对这个产品失去兴趣以后,Tractive就改为专注于生产宠物GPS位置跟踪器。 “购买者用上个四五个星期或充一两次电之后,然后就丢到一边去了,跟我用Fitbit的感觉一样,” Hurnaus说。 另一家英国公司PitPat则坚定的沿着宠物活动监控记录的方向走,其董事表示:“我们看到的机会是与食物和医疗健康方面的结合,PitPat可以成为一个信息中心,告诉主人该喂多少宠物粮,并且给每月付费用户提供与兽医视频通话的服务。” 问题在于,尽管圣诞节销售旺盛,可人们对宠物可穿戴设备这个品类的认识度太低了。即使是Tractive最大的市场——德国,都有90%的狗主人不知道这个类别。 (图片来源:pixabay) 因此,投资者对于宠物智能穿戴行业非常谨慎。一方面,会购买这种产品的人,大多数是懂得如何照料自己宠物的人。而如何将这类产品推向那些不怎么爱看数据,却数量更为庞大的宠物主人,是行业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类似于人类智能可穿戴市场目前的困境,很难获取到医疗级数据,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满足于业余爱好者的个人监控需要,仍在等待产品的下一次技术升级于迭代。宠物可穿戴设备也是如此,市面上还没有能够准确、安全地测量宠物血压的产品。即使有,在千奇百怪的品种面前,也毫无意义。在诸多投资者看来,这是比人类智能穿戴产品还要麻烦得多的类别。 对于这一点,宠物科技公司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我们不会直接告诉你,狗狗患上了骨关节炎,但是我们可以提示你最近狗狗动作比平常少,晚上睡眠中断的次数比较多,也许应该带它看医生了。你可以通过付费订阅服务,与专属兽医视频联络。” 付费订阅,这才是宠物科技公司重点向投资者展示的业务。在宠物科技公司看来,不久之前,健身设备的评价比宠物科技还要差,但是现在Peloton也进入了腾飞阶段。宠物可穿戴设备目前的市场价值约为16亿美元,整个宠物科技市场价值约为54亿美元,到2027年将增长到300亿美元。 只是还缺少一个行业开拓者。 原文章作者:跨境阿米Show,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靳好洁
发表于
前天 17:01
最后回复
靳好洁
前天 17:01
3139
0
21亿美元完成fitbit收购,谷歌全面布局智能穿戴设备市场
体育大生意第2421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文|张佳曦 体育大生意记者 亚马逊推出智能手环、苹果推出Apple Fitness+健身订阅服务,加上各类初创智能健身公司的融资和不同类型的收购案,在持续一年的疫情期,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智能健身市场均以大动作和高热度受到人们关注。 1月14日,谷歌官方宣布已完成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生产商Fitbit的收购,在2021年开年谷歌终于如愿锁定了这笔2019年底持续至今的收购案。凭借收购Fitbit,谷歌的智能可穿戴“硬件梦”终于实现,加上2014年已经开发的可穿戴操作系统,全面入局智能智能穿戴市场。 虽然获得双方官宣,但这笔交易依然面临垄断及隐私争议。收购Fitbit获得其用户的隐私数据、利用健康数据做广告、增强谷歌在搜索引擎及广告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一直是各国、地区对于这笔交易的争议点。去年12月欧盟有条件的同意了这笔交易,而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目前仍在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中。 收购Fitbit因隐私与垄断延迟,欧盟有条件式开绿灯 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谷歌而言,其业务遍布多方面,智能穿戴也是其此前就涉足的市场,不过并没有太大的水花,特别是硬件方面。 软件方面,2014年谷歌推出了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Android Wear,这一系统在2018年更名为Wear OS,直到现在还在一些品牌的智能手表中应用。而硬件方面,早在2013年前,谷歌就研究推出了智能眼镜,但很快就退出了市场。而近两年,时不时会有消息传出谷歌将推出Pixel手表,但该产品至今没有具体音讯。自产产品没有进展的情况下,收购一家成熟的智能穿戴生产商成为了谷歌的计划。 Wear OS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Fitbit创立于2009年,是最早涉足智能穿戴领域的公司之一,其童年推出的首款Fitbit Tracker设备大受欢迎。2015年6月9日,在公司成立6年后Fitbit就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 Fitbit在智能穿戴产品上的研发技术和设计制造相对成熟,这是谷歌所不具备的。而随着智能穿戴市场崛起者越来越多,三星、苹果等手机制造商纷纷入局,让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Fitbit也面临压力,在2019年9月开始进行卖掉公司的谈判。 苹果iWatch 二者结合,成为了谷歌与Fitbit的共识,于是2019年11月谷歌宣布将以21亿美元收购Fitbit。不过这笔交易并不顺利,一方面是Fitbit庞大的用户数据和隐私,一方面是谷歌利润大部分来自于广告,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隐私和垄断的质疑,成为了收购迟迟无法推进的关键。 2020年8月欧盟开始了对于谷歌收购Fitbit案的调查,主要内容就在于:如果谷歌使用Fitbit的数据来帮助其向用户展示个性化广告,是否能进一步巩固谷歌在在线广告业务中的市场地位。此后在经过一系列博弈后,12月17日欧盟执行委员会有条件的批准了谷歌对于Fitbit的收购。 谷歌做出的承诺包括,未来10年甚至此后更长时间,谷歌不能使用Fitbit用户在欧盟地区的健康数据来做广告,并强制要求在技术上将Fitbit的数据与谷歌的数据分开。彼时,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Margrethe Vestager表示:“我们批准谷歌收购Fitbit的提议,因为这些承诺将确保可穿戴设备市场和新兴数字健康领域保持开放和竞争力。这些承诺将决定谷歌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用于广告目的,保障相互竞争的可穿戴设备与安卓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以及用户如何继续分享健康和健身数据。” Fitbit alta智能手环 此前,部分欧盟议员和谷歌的竞争对手曾表示担心,谷歌收购Fitbit可能会损害Fitbit用户的隐私,并提升其在在线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谷歌方面则坚称,这笔交易是关于Fitbit的硬件,而不是获取其用户健康数据。 谷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相信这笔交易将刺激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并使我们能够创造出帮助人们健康生活的产品,我们知道监管机构密切关注这笔交易,我们也与他们进行建设性合作以解决担忧,包括欧盟委员会接收我们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承诺。我们致力于保护Fitbit用户的隐私,并将继续投资并支持制造与开发,继续与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合作,并回答他们关于此次收购的问题。” 14个月拉锯战,谷歌终圆智能穿戴“硬件梦” 1月14日,谷歌宣布完成对Fitbit的21亿美元收购,同时强调公司保护用户隐私的约束力承诺。而对于美国司法部分表示的还未完成对谷歌与Fitbit交易的反垄断调查,尚未就采取执法行为作出最终决定。 Fitbit 谷歌表示:“由于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期已经结束,并且未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该交易,所以该交易已经完成。我们遵守了司法部过去14个月的广泛审查,商定的等待期无异议。我们继续与他们保持联系,我们致力于回答任何其他问题。” 这波强行完成交易的方式,让Fitbit成为了谷歌的一份子。在谷歌发布收购声明后,Fitbit也颇为兴奋的宣布了加入谷歌。Fitbit 联合创始人、CEO 兼总裁James Park发布公开信表达了喜悦,他在信中表示:对于我们公司和 Fitbit 全球用户社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令人兴奋的时刻。 James Park在信中透露,目前Fitbit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售出超过1.2亿台设备,而公司创立之初希望让世界上每个人都更健康的使命从未动摇。今后,Fitbit和谷歌将共同创新,制造更多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来满足健康需求。此外,Fitbit的产品也将依旧可以在安卓和IOS中同时使用。 James Park 收购Fitbit将提升谷歌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影响力,帮助谷歌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上与苹果、三星、华为和Garmin等竞争对手竞争。此前谷歌没有制造自己的智能手表或健身追踪器,但是有智能穿戴设备软件的经验,Fitbit也将对于Wear OS系统的完善有所帮助,同时帮助谷歌制造硬件产品推向市场。 而对于Fitbit来说,背靠谷歌在资金和智能AI技术,或许能再现辉煌。毕竟,近几年各智能穿戴生产商的崛起让Fitbit的市场份额被压缩,曾经Fitbit股价最高时可达51.64美元,在近两年间几乎都在10美元以下。 Fitbit近1年股价 可以说,在谷歌全面布局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同时,对于Fitbit也是一种拯救。 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芰二
发表于
前天 13:44
最后回复
芰二
前天 13:44
1031
0
全球首款血压APP获批上市!三星这是要和欧姆龙正面“刚”吗?
前言 近日,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批准了三星电子开发的“血压APP”为医疗器械。批准移动APP作为医疗器械属于全球首例。三星称争取今年秋季在市场上推出该APP。三星电子智能手表Galaxy Watch Active2和今后支持血液测量功能的智能手表将搭载测量传感器。无独有偶,欧姆龙在2018年就曾推出过一款只有25毫米厚的血压计智能腕表。据麦姆斯咨询报道,2016年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53.1亿美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121.4亿美元,2016~2021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0%。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可期! 一、全球首款血压APP 这款血压APP被认定为利用移动APP测量血压的医疗器械软件(SaMD),仅利用手腕上的智能按钮测量血压,能显示用户心脏血压和心率。韩国食药处表示,该血压APP达到当前普遍使用的自动电子血压计的性能标准。使用自动电子血压计时,可允许的平均误差值为正负5mmHg之内,测量心率误差值在正负5%之内。三星电子方面表示,用户通过移动APP可以便捷地测量血压,系统地管理自身健康。 二、三星是准备和欧姆龙正面“刚”吗? 众所周知,欧姆龙在电子血压计全球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其生产的电子血压计精准度荣获全球三大权威机构认可。 欧姆龙在第一届的进博会上就曾展示了一款可穿戴血压计——只有25毫米厚的“世界最薄”的血压计智能腕表Heart Guide。Heart Guide能够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血压的变化,配有一个可兼作血压袖带的腕带,可通过手表侧面的按钮进行充气。当用户需要测血压的时候,手表上的通气管就会对表带进行充气,还原出一个类似普通血压计的功能,从而检测出血压数据。它还可以在整个晚上监测佩戴者的心率和睡眠质量。 Heart Guide能将其数据与随附的app同步,用户可以在其中存储血压数据,心率历史以及睡眠质量。欧姆龙在宣传中说到:这款智能手表相当于一个小型血压系统,HeartGuide中的一些阀门和泵不大于一粒米。据该公司称,腕带是由比钢材强五倍的材料做成的。这允许装置安全地充气至高压而不会破裂。 三、5G+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可期! 可穿戴医疗设备可通过与人体的无缝连接,获取人体的生理健康数据,从而便捷地为用户提供医疗服务。目前常见的可穿戴医疗设备主要有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眼镜、智能服饰或鞋子等,它通过各种传感器、无线互联、多媒体技术实现与人的无缝连接,采集人体的生理健康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并上传到系统平台进行存储和处理,经过分析后将健康结果反馈给用户,为用户的医疗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普适性可穿戴医疗设备;二是专业性可穿戴医疗设备。普适性可穿戴医疗设备是指为大众人群设计的普适性的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比如:苹果的AppleWatch、Fitbit智能手环等),这类产品很大的两个特点就是:技术壁垒不高;受众人群比较广,包括健康群体、亚健康群体及疾病群体。专业性可穿戴医疗设备是指为疾病群体专门设计的比较专业化的可穿戴设备(比如美敦力的胰岛素泵等),这类产品很大的两个特点就是: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受众人群相对较小。 2018年苹果在其秋季发布会上,拿出了杀手锏Apple Watch Series 4——不仅可录制心电图,并且创新性地通过了FDA医疗器械认证。这意味着,从此,可穿戴设备可以提供专业医疗设备数据,供医生参考。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2/57f0b3737cf14c229c66c8cf169c788a.jpeg 而这种可穿戴设备是物联网医疗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国外风险投资公司PureTech制作了一张关于“从身体提取数据的可穿戴”信息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致15个分类,包括:体温、运动、睡眠、血压、血糖等。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公司,例如:Nike、Fitbit、Garmin、Google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2/47cf5f8ce04142058ba5633efef95485.jpeg 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1.9亿元,2016年达到23.7亿元。另外,从2014年开始,移动医疗领域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同年增长52%。可见移动医疗和智能可穿戴都有相当大的市场规模,且他们相互二者的结合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物联网也逐渐像互联网一样,开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更多的医疗设备连接到互联网,把医疗领域的一切事物互联起来的想法变得更加迷人。越来越多的医疗软件、服务、产品和设备公司在物联网方向发力,为其产品、服务、生态赋能。 结语 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 来源:网络 整理:思宇医械观察 原文章作者:CHC医疗传媒,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柯如冰
发表于
前天 12:08
最后回复
柯如冰
前天 12:08
923
0
可穿戴设备报告出炉:苹果仍是头号玩家,国产品牌也开始入局了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已成为大部分人一天的重要主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红外额温、耳温枪市场炙手可热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关注或尝试在手表、手环乃至耳机等可穿戴设备上增加体温监测功能,这无疑给可穿戴设备市场赋予了新的机会。 据央视财经消息,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253亿台,同比增长35.1%。在国内市场方面,这一时期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3293万台,同比增长15.3%。 可穿戴设备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让各大厂商看到了机遇,新入局者越来越多。目前,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苹果、小米和华为依然占据全球前三的市场份额。随着产品定位的不断清晰,国内国际一些新的玩家如亚马逊、OPPO也加入竞争。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年登记注册增速始终稳定在20%以上。仅2020年,我国就新增3600余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加入角逐,使得可穿戴设备“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其中OPPO无疑是最具代表的后起之秀。作为可穿戴设备市场一个“后来者”,OPPO近年来先后发布了耳机、手环、智能手表等多款可穿戴产品,提供了优秀的产品和体验,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OPPO Watch作为OPPO旗下首款智能手表,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刮起了一股热风。这款手表在功能方面相当完善,支持独立eSIM独立短信以及微信回复功能,不带手机也能轻松接打电话、快捷回复微信。至于其他日用功能和健康检测功能,OPPO Watch也一应俱全,例如内置环境光、地磁、气压、光学心率、陀螺仪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自带GPS+北斗定位,提供主流的运动监测与健康相关应用基础。 除了OPPO Watch,OPPO手环凭借不错的健康监测功能、10g左右重量带来的无负担佩戴感受,成功俘获了不少用户口碑以及市场份额。OPPO手环还有着12种运动模式,辅以加速度传感器,让用户时时刻刻掌握运动时长、里程等运动情况。值得一提的是,OPPO手环时尚版还有方便的NFC功能,轻抬手腕就可以实现公交和地铁畅通无阻,非常方便。 过硬的产品实力仅仅是OPPO入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开端,海外市场的布局也是另一大优势。去年,OPPO宣布与全球领先的电信运营商Orange(法国电信)进行联合创新合作,推出全新搭载eSIM功能的OPPO Watch。 不仅如此,OPPO也将携手法国电信推出个性化软件配置服务,也就是说,无论从法国电信渠道还是在公开市场购买设备的消费者,都可以畅享法国电信的全套服务。毫无疑问,OPPO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拓展欧洲公开市场和可穿戴设备市场,逐渐成为当地的重要参与者。 如今,智能穿戴设备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大科技巨头的涉足,让这个被众多资本看好的市场既充满了活力,竞争也几尽残酷。随着亚马逊以及OPPO等国际一线大厂的入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相信以OPPO的硬实力,未来在可穿戴设备方面将会给我们带来更亮眼的产品。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祖饺
发表于
前天 09:34
最后回复
祖饺
前天 09:34
3417
0
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猛增,芯片等产业链迎投资机会丨牛熊眼
据IDC报告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761万台,同比增长25.2%。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227万台,同比增长22.1%,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534万台,同比增长40.0%。 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分别为小米、华为、苹果、步步高和奇虎360。其中,小米在出货量、市场份额均位于榜首,出货量同比增长率为24.8%。 2019年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9924万台,同比增长37.1%。小米手环4在四季度继续保持稳定且大规模的出货,而耳机类产品,尤其是真无线耳机获得了显著的同比增长。 中信建投指出,受益于TWS耳机加速普及,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增长82.3%,总出货量达到1.19亿台,创下历史新高。从2019年全年来看,苹果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超过1.06亿台,同比增长121.7%,市场份额31.7%,位居第一;手环助力小米抢占12.4%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台积电计划于今年4月份全面启动5nm芯片量产,预计8月份5nm芯片将迎来大规模出货期。台积电5nm产能最大客户是苹果,对象是用于秋季新iPhone的A14处理器,华为订单为麒麟1020,预计今年Q3上市。可关注卓胜微、信维通信、立讯精密、大族激光、生益科技、华正新材、深南电路、沪电股份、鹏鼎控股、顺络电子、大华股份、三安光电、兆易创新、闻泰科技、长电科技、通富微电。 安信证券表示,此次疫情对电子板块的影响偏短期,长期增长逻辑不变。短期内,疫情对需求端的不利影响有限,2月份为终端线下销售的传统淡季;疫情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供给端,电子制造业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复工延迟或将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一个季度的利润承压。此前市场一致预期2020年是电子行业大年,核心假设是5G商用带来的换机需求,以及智能可穿戴终端带来的新增需求。 疫情只是假干扰,可穿戴需求提升才是真变量。2003年疫情催生了网购需求,电商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次疫情在人员扩散和防控管制困难的背景下,结合5G商用物联网的普及和个人健康管理需求的提升,智能可穿戴市场迎来正向催化。根据京东数据,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智能手表成交额同比增长90%。重点提示包括主控芯片、玻璃盖板和陶瓷后盖、电池、结构件、以及组装等在内的产业链投资机会。重点推荐,电子组装和零部件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信维通信;半导体汇顶科技、韦尔股份、闻泰科技、兆易创新、北方华创;PCB深南电路、沪电股份、生益科技、华正新材;元器件顺络电子。 东兴证券认为,健康功能成智能手表最大卖点。近年发布的多款主流智能手表,均集成了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压力等多种健康指标检测功能。部分厂商也直接与医院合作,提供更为权威和及时的医疗服务。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不断上升,智能手表在健康领域将会有更多精彩的表现。 从苹果2020Q1财报中可穿戴产品供不应求来看,2020年全球智能可穿戴将继续维持高增长趋势。而功能更多样化,搭载更多健康功能的智能手表,有望成为TWS耳机后消费电子新的增长点。建议智能手表产业链公司星星科技、长信科技、北京君正、环旭电子等。 原文章作者:第一财经,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贾雅爱
发表于
前天 07:26
最后回复
公西绮玉
前天 07:29
1855
1
谷歌21亿美元收购智能穿戴设备fitbit,后者全球已卖出1.2亿件
近日,谷歌官方对外宣布,已经完成对智能穿戴设备Fitbit的收购,此次交易涉及的金额为21亿美元。谷歌硬件主管瑞克·奥斯特洛(Rick Osterloh)在公告中强调,此次收购是“关于设备的收购,而非数据的收购”,收购Fitbit是为了参与在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上参与竞争。 事实上,谷歌早在2019年12月就已提出,将会以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Fitbit。但由于怀疑这笔交易会进一步强化谷歌在互联网广告商场上的主导地位,欧盟委员会对此展开了一系列反垄断调查。此次调查从2020年8月开始,直到去年12月才结束。根据英国卫报报道,如果未经监管机构批准而继续进行交易,谷歌将面临高达4亿美元的罚款。 根据The Verge的报道,谷歌在使用用户健康数据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让步,欧盟委员会才放行了此次交易。 报道称,谷歌方面承诺会把Fitbit的用户数据和谷歌互联网广告数据分开储存,且不会将来自Fitbit以及其它可穿戴数据设备的用户数据用于谷歌广告。除此之外,用户方也可以选择是否将他们的数据储存至谷歌或Fitbit账户当中。欧盟委员会表示,谷歌作出的这些让步有效期为10年。 根据Fitbit 联合创始人、CEO 兼总裁詹姆斯 · 帕克(James Parker)公布的数字,Fitbit现在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超过1.2亿台设备。 延展阅读: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葛愉婉
发表于
3 天前
最后回复
葛愉婉
3 天前
1459
0
苹果布局的核心,可穿戴设备将在医疗和保险领域大放异彩?
美国当地时间1月14日,Google宣布完成对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的收购。自Google在2019年11月宣布了这项价值21亿美元的交易后,多个机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此发起调查,担心这项交易会为用户隐私带来风险,并进一步强化Google在网络广告市场的主导地位。哪怕是在官宣完成后,仍有一些针对该交易的调查尚未停止。 尽管此次收购充满了波折,但成立十几年,作为最早开辟健身追踪领域、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仍能在行业中处于前列,确实配得上Google的这份“执着”。同时Google也向外界彰显了其在智能穿戴设备业务上的决心。 放眼至整个市场,Google排除万难也要达成这项交易实际上是意料之中。回顾2020年,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因突然爆发的疫情而获益,可穿戴设备与保险、医疗等行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表示,消费者在这类设备上的支出将在随后的两年继续上升。Gartner预测,2021年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额将达到815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8.1%,而2022年可能达到939亿美元。 面对市场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不光是只有Google心动。华为、小米、苹果都对可穿戴设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布局医疗,Apple Watch是核心 根据调研机构IDC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达1.25亿台,同比增长35.1%。苹果、小米、华为出货量位列前三,其中苹果以33.1%的市场份额领跑,小米、华为分别占比13.6%、11.0%。 2020年Q3全球可穿戴设备前五大厂商情况 数据来源:IDC 从数据中也不难发现,2020年第三季度苹果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部分同样也是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纵观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扩大用户范围,升级服务内容 2020年9月,苹果在其秋季发布会上对Apple Watch产品线进行更新,继测量心跳、查看心电图后,Apple Watch Series 6增加了血氧检测传感器,通过App,只需15秒就能够为用户提供所检测到的血氧饱和度数据。新功能的添加也被外界看作是与早些时候同样推出血氧检测功能的Fitbit展开竞争。此外,为了扩大用户范围、让更多的人使用Apple Watch,苹果首次推出了无需绑定iPhone的智能手表,并提供“家庭设置”的服务。 一直以来,大众对Apple Watch的印象可能都是作为手机附件而存在,但随着产品的迭代,苹果越发想强调Apple Watch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性。除了测量心跳、血氧饱和度、查看心电图外,睡眠app可携手iPhone记录睡眠情况;记录生理周期;通过内置的加速感应器和陀螺仪,Apple Watch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摔倒检测和SOS紧急联络功能。不可否认,这样的Apple Watch,在逐渐走出消费电子的范围。实际上,早在2018年,Apple Watch Series 4的两项功能就已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许可,逐渐充当起健康产品的角色。 图片来源:Apple官网 软件: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数据价值最大化 而要说苹果开始拥抱医疗健康领域,或许时间还要再往前。2014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苹果发布了一款名为HealthKit的移动健康应用平台。作为一款面向第三方的开放式平台,HealthKit是苹果将不同源的健康数据进行整合的首次尝试。用户可以通过其他硬件获取数据,然后提供给HealthKit进行分析。其所提供的诊断功能、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药物和生命体征从临床视角来看无疑拥有巨大的潜力。彼时有医生提出,其连接医疗机构、用户、开发者的作用能够解决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患者数据的转移。 实际上除了HealthKit,苹果还推出了面向医学研究者的一款软件基础架构ResearchKit,以及护理软件CareKit。基于ResearchKit的架构,研究人员可以创建出各种健康应用,以期在简单的数据收集之外提供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在推出之时,ResearchKit就联合了全球多家著名医疗机构开发出了5款App,分别针对帕金森、糖尿病、心血管、哮喘以及乳腺癌。CareKit则是允许患者可以通过IOS设备检测、记录自己的病情程度以及用药情况,医生也能及时观察到患者病情的进展,并及时在用药剂量等方面做调整。 从理论上来说,虽然都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但相比起如今的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CareKit所提供的服务更具有延续性。 同样是在软件层面,在2020年9月的秋季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新的订阅服务Apple Fitness+。该项健身服务专为Apple Watch 打造,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能训练示范课,其教练团队包含职业运动员、瑜伽修行者、私人教练、马拉松运动员、健身俱乐部创办者等。该项服务也一直在扩充其内容,截至1月19日,苹果新增了26项锻炼内容,Fitness+目录中的锻炼总数达到293项。 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 软、硬件双双迎来迭代升级,苹果也一直在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苹果正在和医疗保险公司如United Health以及Humana洽谈合作。9月,Humana表示已将自家消费者健康应用程序与HealthKit进行了集成,使得客户能够更轻松的管理相关健康数据。 2019年,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安泰保险(Aetna insurance)与苹果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Attain ”的App,该应用程序可提供心率监测和锻炼跟踪服务。该款应用专为iPhone和Apple Watch设计,在收集数据之外将为用户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根据前瞻网的报道,2020年苹果还与美国健康保险巨头安森保险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合作进行一项研究,以调查被诊断患有哮喘的人群如何使用诸如苹果手表之类的消费设备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 这实际上也标志着苹果在哮喘方向的研究上前进了一步。2019年,苹果收购了一家名为Tueo Health的医疗健康创业公司,主业就是开发检测儿童哮喘症状的系统。更早之前,据CNBC的消息,苹果意在收购医疗初创公司Crossover Health,并与其进行了谈判,同时还接触了全国医疗机构One Medical,这也被外界看做是苹果建立诊所网络的信号。 作为科技巨头,无论苹果在那个领域的动向都会引起大众的关注,自然也承载了许多期望。但在新生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2019年,在秋季发布会召开前夕,据CNBC的报道,苹果的医疗保健团队不少元老级人物离职,团队的发展方向成为内部产生分歧的关键原因。有员工提出,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局限于健康和预防,而公司本可以开展更多更有前景的项目。 实际上这一点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也有所凸显。虽然在软硬件方面有诸多设想,但真正能为险企提供的主要还是在数据的获取上,这一点并不能作为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壁垒。而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医疗健康、保险市场都十分复杂,科技能够解决表面的数据收集,但若是想做的更加深入,实现颠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工程。 链接与数据成布局关键 但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合作、收购,苹果都有充分的理由让大众相信,医疗健康将是苹果未来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从上文的介绍中大家也不难发现,目前苹果在软件方面的布局还是以Apple Watch 为重点,核心则是数据的收集与应用。这也就很自然的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面对。 一是Apple Watch的链接能力。目前苹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大部分项目都以Apple Watch为核心,同时也是整个布局的关键节点。数据的收集、利用,包括与医疗、保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功能与服务的叠加,实际上都在考验Apple Watch的链接以及资源打通能力。况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苹果对Apple Watch的期许也不会只停留在渠道作用的体现上。 二是数据。这其实是互联网或是科技巨头进军医疗健康难免要面对的难题: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在收购Fitbit面对调查时,Google就再三承诺不会将Fitbit中的用户健康数据用于定向广告业务。为了获得欧盟委员会的批准,Google在数据方面作出了让步。 可穿戴设备在保险行业的“前途”? 与安泰保险与苹果的合作一般,目前在国外出现了非常多的保险公司和科技巨头合作的案例:总部位于意大利的忠利保险与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设备公司Nest建立了合作关系;加拿大保险公司Desjardins与硅谷保险技术和远程通讯设备制造商Roost联手。 除了对技术的渴求,与医疗健康的结合同样是保险公司谋求业务发展的关键节点,可穿戴设备无疑就是这两点需求的一个重合。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美国大型寿险公司之一—恒康寿险公司(John Hancock)。2018年9月,该公司宣布停止销售传统寿险,只销售通过Fitbit、Polar或Garmin等可穿戴设备供应商获取客户健康数据的交互型保险。 出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以及降低赔付支出等原因,保险公司的职责迎来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而随着科技在保险业务中的融入,看似普通的应用与功能的推出实际上都在裹挟着保险业完成一场重大的革新。 在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控制医疗风险等问题之外,可穿戴设备在精准定价上发挥的作用将打破很多险企难盈利的困境,尤其是在健康险领域。这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众安保险携手小米运动与乐动力App于2015年推出的健康管理计划“步步保”。通过与可穿戴设备和运动数据结合,首期产品以用户真实运动量作为定价依据,相关运动步数可抵扣保费。2017年,步步保的最新授权用户已达100万。 说了再多,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和保险领域的应用还是要依靠技术的进步,而纵观其与保险的结合,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同样是在理论上十分完美的UBI车险。但相比起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想要达到理论中的效果,还需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健康险等险种与车险有极大的不同。举个例子,一旦出险,在技术的助力下,通过车辆的磨损程度等信息,保险公司能够很清晰的对情况作出判断。但在人的身体健康方面,情况的复杂性远不能简单的通过运动量作出决断。更别提要针对每个人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像UBI车险一样形成一个固定的算法或是模型,工程浩大。 其次,虽然科技巨头多有布局,但可穿戴设备与医疗、保险的融合还在探索阶段,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模式。哪怕是苹果在医疗领域多点发力,但目前仍谈不上造成颠覆。更不要说相比起与其他科技公司合作,有实力的险企还想做自己的平台,软硬件技术团队的搭建就是一个大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与车联网与车险的融合一样,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险领域中的应用同样值得探索。 最后,若是真能如设想那样,在数据与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相关业务能否为公司带来盈利仍是未知。以Alphabet旗下的Verily为例,背靠大树以及巨额的融资保证了Verily的技术深耕与业务扩展,但无法盈利仍成为阻碍其前进的重要因素。2020年第三季度,Verily所处的Other Bets为Alphabet带来了11亿美元的运营亏损,与一年前的9.41亿美元亏损相比,增加了1.6亿。难以商业化、无法大规模投入市场的项目也注定Verily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在《Outside(户外)》杂志的专访中,苹果公司CEO库克表示,Apple最大的贡献会是在身心健康领域。我们期待看到可穿戴设备能 与医疗有更多的融合,也期待看到可穿戴设备能早日为保险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大胆的猜想一下,没准日后可穿戴设备也能成为连接医疗与保险的关键纽扣呢? 原文章作者:保观,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宿秀美
发表于
3 天前
最后回复
宿秀美
3 天前
3026
0
小米电视大师系列专为PS5/XSX打造;小天才手表将搭载高通新U
【科技犬】 小米电视官微放出一张预热海报称:“是超高端电视,也是游戏玩家的高能装备,#小米电视大师系列#,为下一代游戏主机而来。”这里所指的下一代游戏主机显然就是PS5、Xbox Xeries S。 小米产业投资部合伙人潘九堂指出,小米电视首款超高端产品大师系列首次搭载OLED屏幕,外加各种顶配软硬件技。因为65英寸OLED屏幕成本几乎是LCD的5倍,所以售价普遍2万以上,估计大师是小米系又一款19999档位电视,猜15999以下的估计要失望了。 官方介绍,这次小米不惜成本对标国际高端品牌,以“大师”之名,使音画体验全面突破,为最挑剔的眼睛和耳朵而来。小米创始人、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大师系列OLED电视画质惊艳,如果没有亲眼看到,很难体会到那种感受。根据官方公布的海报,小米首款超高端OLED显示的关键特性有OLED、120Hz、杜比认证。 值得一提是,高通全球发布了两款新的 Wear OS 处理器,骁龙 Wear 4100 Plus 和骁龙 Wear 4100,这是高通自 2018 年以来对其智能手表平台的首次重大升级。今天,高通发布中文新闻稿,详细介绍了骁龙 4100 可穿戴设备平台。 高通表示,骁龙 4100 可穿戴设备平台采用下一代混合架构。全新平台所采用的混合架构由一颗 A 级 SoC 和一颗 M 级协处理器组成。 架构: 一颗采用 12 纳米工艺制程的低功耗高性能 SoC,集成增强的 CPU、GPU、内存、蜂窝调制解调器和摄像子系统,以及面向调制解调器 / 位置以及传感器 / 音频的两个专用 DSP。一颗始终在线(AON)超低功耗协处理器,可承载包括显示、传感器、地图和时间等一系列用例处理。更强大的 AON 软件界面,用于管理 SoC 和协处理器之间的交互。 亮点: 强劲性能和连接:该平台的 SoC 包括四核 A53 处理器、Qualcomm Adreno504 级图形处理器、更快的 LPDDR3 内存(750MHz)和支持高达 1600 万像素摄像头的双 ISP。与骁龙 3100 可穿戴设备平台相比,骁龙 4100 + 可穿戴设备平台旨在实现超过 85% 的性能提升,并增强整体用户体验,包括支持更快的应用启动速度、并行用例、更流畅且快速响应的用户体验,以及更丰富的照片和视频体验。采用 12 纳米工艺制程的 4G LTE 版本性能较前代产品实现显著提升,包括专用的 DSP、低功耗特性(例如 eDRX)、平台级功耗管理、支持 Cat 4/3/1 和单 / 双天线。更智能的始终在线(AON)协处理器:增强的 AON 协处理器可支持更丰富的任务负载处理体验。我们对内存和性能进行分区以支持高达 64K 色(前代支持 16 色),并提供扩展的任务负载处理特性,包括持续心率监测和睡眠健康监测、更快的倾斜唤醒响应速度、计步功能、闹钟、计时器和触觉功能,为传统手表模式带来更加强大的功能。超低功耗平台:该平台的低功耗优化基于 12 纳米低功耗工艺制程、实现最优工作负荷分区的双 DSP、动态时钟与电压调节、面向可穿戴设备 2.0 的 Qualcomm 传感器辅助定位 PDR、支持低功耗位置追踪和增强的蓝牙 5.0 架构。以上技术提升能够使该平台面向主要用例降低超过 25% 的功耗,并实现比前代平台更长的续航时间。更丰富的增强体验:混合平台架构为交互、情境、运动和手表模式带来丰富的增强体验。在交互模式中,该平台可通过摄像头、语音助手和语音 / 视频消息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在情境模式中,该平台支持的色数从 16 色提升至 64K 色并支持字距调整,旨在提升可读性并提供更丰富的设计选项。在运动模式中,已进行负载处理的地图能够提升移动状态下的运动体验。传统的手表模式提供心率、计步、闹钟、提醒和电量指示等功能,这些功能对性能或续航影响甚微。 小天才近期将推出搭载骁龙 4100 可穿戴设备平台的下一代电话手表 Z6 巅峰版,该产品预计在未来 30 天内开始出货。另外,出门问问也宣布将推出搭载骁龙 4100 可穿戴设备平台的下一代 TicWatch Pro 智能手表。 原文章作者:科技犬建哥,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衮代
发表于
3 天前
最后回复
衮代
3 天前
1496
0
可穿戴设备市场走俏,oppowatch成后起之秀代表作
随着近几年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用户需求的激增,整体行业以及市场迎来了空前的热度与销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253亿台,同比增长35.1%。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3293万台,同比增长15.3%,整体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在这其中,除了苹果、小米等较早入场的几大品牌以外,像是亚马逊、OPPO等新玩家也都在近几年入局可穿戴设备市场。尤其是OPPO,作为一个后来者,近年来先后发布了耳机、手环、智能手表等多款可穿戴产品,提供了优秀的产品和体验,也让OPPO的产品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欢迎,并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以热门的OPPO Watch为例,其全系支持eSIM,可以实现一号多终端功能,这个功能也让OPPO Watch拥有了“独立”属性,而不是必须依附于手机才能工作。独立的通讯功能,能够让OPPO Watch脱离手机正常通信和上网。例如在外出运动时可以不用带手机,工作或者看书时候也能摆脱手机,这时候OPPO Watch就就能成为手机的延伸和补充,即使不带手机,也不会错过重要信息和来电。 在当下健康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OPPO Watch提供了许多健康监测相关的功能。其内置了多个专业的光学传感器,可以实现心率、睡眠、心电检测(OPPO Watch ECG版)运动全方位的健康监测,并且还会提供睡眠报告以及24小时心率变化曲线,可以让你更直观地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除此之外,OPPO Watch还有久坐提醒、呼吸减压以及女性经期管理等贴心功能,在健康方面做得还是非常全面和到位的。 OPPO Watch搭载的系统为经过深度定制的ColorOS Watch1.5,内置了丰富的资源应用,像是常用的QQ、支付宝、QQ音乐、百度地图等App都一应俱全,覆盖了日常的娱乐、通讯、导航、运动等各方面,如此一来,在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下都可以在OPPO Watch上就能完成各种应用的使用和消息回复,十分方便。 对于智能手表续航普遍不理想的情况,OPPO Watch从续航和充电两方面进行了改善。OPPO Watch拥有两种续航模式,其中46mm版本智能模式下续航时间能达到40小时;长续航模式下续航可达14天之久,两种续航模式在同类产品中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用户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续航方案。 在充电方面,OPPO Watch延续了OPPO在充电技术上的优势,搭载了全新的VOOC Watch闪充技术,15分钟即可充入45%左右的电量,让充电效率大大提升,15分钟时间即可满足一整天的使用体验。 总的来说,OPPO Watch在智能手表市场中虽然只能算是一个“新玩家”,但在产品和技术上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像是eSIM功能、健康监测、深度定制的系统以及续航快充等等,在同类产品中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如果各位小伙伴近期有购买智能手表的计划,那么OPPO Watch还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盯袈
发表于
3 天前
最后回复
盯袈
3 天前
3790
0
谷歌再加码智能可穿戴设备,历时14个月收购行业排头兵fitbit
“你今天走了多少步?”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对话并不陌生。 随着运动和社交成为生活日常,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戴上了能够监测身体状态和运动量的智能设备。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报告,仅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5.1%,达到1.25亿台。 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预测,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支出将达到815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18.1%。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又要出手了。 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1月14日,经过14个月的筹备,谷歌正式宣布完成收购美国数字健康和健身品牌Fitbit。 Fitbit成立于2007年,以生产和销售可穿戴的健身追踪器为主要业务。用户只要把Fitbit的产品戴在手腕上或者夹在衣服上,就可以监测每天的运动和休息。 在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虽然苹果、Alphabet、亚马逊、三星等品牌收获了许多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实际上,Fitbit才是最早开辟健身追踪领域的公司。 自2009年推出首个健康追踪器以来,Fitbit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售出了超过1.2亿台设备。 2015年6月,Fitbit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了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 近14年来,面临前赴后继的挑战者,Fitbit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和口碑依旧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这一次能够加入谷歌,无疑更是增强了Fitbit的创新资本和发展能力。 而对于谷歌来说,公司尚未开发出自己的智能手表或者健康追踪设备。早前推出的谷歌眼镜也由于缺乏市场号召力而淡出了视野。Fitbit的加入可以帮助谷歌弥补在智能穿戴设备业务上的不足。 不过,这项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全新起点的合作却历经波折。 早在2019年11月,谷歌就宣布了这项价值21亿美元交易。 一年多的时间里,多个机构对此发起调查,原因是担忧谷歌可能会利用Fitbit的数据进行广告跟踪。 为了推动收购的进程,谷歌承诺将把 Fitbit 用户数据与用于广告的谷歌数据分开存储,不会将来自 Fitbit 和其他可穿戴设备的数据用于谷歌广告。而且,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他们的健康数据存储在他们的谷歌或 Fitbit 账户中。 2020年12月17日,欧盟委员会才正式批准谷歌收购Fitbit。但是到目前为止,该交易仍面临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和美国司法部的继续调查。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晖迢浪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晖迢浪
4 天前
3527
0
可穿戴设备市场走俏,苹果、华为名列前茅
由于疫情影响,人们对于健康和娱乐的需求激增,可穿戴设备市场随之热销,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市面上常见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VR眼镜等都受到热捧。近日,有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253亿台,同比增长35.1%。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3293万台,同比增长15.3%。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1.4万家企业名称、经营范围或产品服务含“穿戴设备”,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超过93%。从地域分布来看,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广东省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1.2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86.6%。 行业方面,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49.72%),其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2.45%)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49%)。另外,我国有17.85%的此类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据了解,目前,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苹果、华为、三星等依然占据全球前列位置。华米科技、OPPO等厂商也加入竞争。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年注册增速始终稳定在20%以上(全部企业状态)。仅2020年,我国就新增3600余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林曦)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文章作者:金羊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臂欲讶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臂欲讶
4 天前
2517
0
民航联盟:美科学家称最新研发成果可在症状出现前三天检测到新冠病毒
民航联盟据华盛顿综合电:全球冠病累计确诊病例接近700万起,造成超过40万人死亡。民航联盟据路透社统计,冠病在五个月内夺走的人命,跟全球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不相上下。 冠病大流行对全人类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除了研发疫苗,科学家也在研究是否能通过其他方法和工具,如智能手表或其他穿戴设备,在人们出现症状前,提早检测冠病。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洛克菲勒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上个月说,他们研发了一个应用,配搭穿戴设备后,可在症状出现前三天检测到冠病。 据航盟联盟了解,该大学称,这个应用的准确率超过90%,这有助于提高检测潜在患者的人数,以及遏止冠病病毒传染。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克利普研究院也在做类似的研究,并于今年1月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有关可穿戴设备有助于预测流感爆发的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流行病学者雷丁说,有迹象表明,这类可穿戴设备能识别出未出现症状,但有可能传染病毒给他人的潜在患者。她说:“四成的冠病确诊患者没有发烧症状,我们希望能证明,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比测量体温的检查结果更可靠。” 一般相信,死于冠病的确实人数可能高过目前所知的约40万人,因为许多国家仍缺乏检测冠病的仪器,一些国家则没有把医院以外的死亡病例统计在内。 美国是确诊病例最高的国家,约200万人染病,占全球总病例约三成,其次是拉丁美洲地区,占总病例约16%。 巴西和印度的确诊病例近来急剧飙升,分别成为拉丁美洲和亚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据民航联盟了解,巴西至今有超过67万人确诊,导致逾3万6000人丧命,是全球死亡病例第三高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印度则有将近25万起确诊病例,以及近7000起死亡病例。 原文章作者:柠萌syh,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抹截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抹截
4 天前
3058
0
2021年ces展会上最为亮眼的可穿戴设备
2021 CES消费电子展收到新冠疫情影响,在今年改为线上举办,各品牌方虽然因此受到影响,但依旧在本次线上对2021年的新款智能穿戴产品进行了公布。我们也整理了其中一些较为亮眼的产品分享给大家。 Amazfit GTS 2e / GTR 2e Amazfit GTS 2e和GTR 2e跟以往Amazfit一样继续沿用一系列极其相似的GT智能手表,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GTS/GTR 2e 产品定位介于GTS 2和GTS 2 Mini之间。它们拥有相同的显示技术和一套健康传感器,在一些功能保留的情况下电池续航更久。GTS/GTR 2e的主要优点是电池续航能力更久。GTR 2e一次充电正常使用可续航24天,而GTR 2则为14天。同样,GTS 2e一次充电正常使用可续航14天,而GTS 2则为7天。材质相同,功能基本一致,GTS/GTR 2e少了蓝牙通话功能。139.99美元(折合人民币975元)售价是不是很吸引人。 Honor Band 6 在CES 2021展会上我们看到了售价仅为35美元(折合人民币244元),极具吸引力的华为荣耀 Band 6,跟大多数智能手表相似的设计,具备健身追踪器功能,很多人对这款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款产品拥有智能腕表式的设计与功能,但售价却向手环类产品看齐,性价比极高。产品搭载了1.46英寸AMOLED显示屏,相对于手环来说,屏幕尺寸非常可观,官方宣称续航时长约14天,高频使用也可以达到10天续航的能力。机身50米防水设计,可以满足游泳与淋雨等场所使用。华为荣耀 Band 6还搭载华为TruSeen 4.0光学心率监测器,10多种运动模式,并支持血氧数据监测。 Fossil Gen 5 LTE触摸屏智能手表 Fossil在CES 2021上发布了首款LTE连接智能手表,Fossil也透露了他们与 Google 在密切合作,以便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Fossil Gen 5 LTE触摸屏智能手表是Fossil Gen 5的升级版,搭载高通骁龙Wear 3100处理器,1GB RAM,8GB存储空间以及搭载最新的Wear OS操作系统。Verizon(威瑞森电信)将以349美元(折合人民币2431元)的价格销售。作为Fossil的粉丝,LTE版本发布是个好消息。然而,Fossil Gen 5 LTE不足之处是功能有限,缺少在线音乐APP,LTE版本仍将需不断改进和优化。 Skagen(斯卡恩)Jorn Hybrid HR SkagenJorn Hybrid HR是一款同时具有机械指针和电子显示屏智能手表,它使用了Fossil Hybrid HR系列的先进技术。SkagenJorn Hybrid HR搭载电子墨水显示屏,分别有42mm和38mm两个尺寸,使用智能功能时,指针会移开,方便更好的去操作。SkagenJorn Hybrid HR有6款风格表壳和表带组合可供选择。电池在正常充电模式下续航可达两周左右,快充模式下50分钟即可获得80%的电量。表盘上显示有心率监测器,睡眠跟踪和步数计数,并具有锻炼跟踪模式和自动检测运动的功能。可跟智能手机配对连接的GPS。市场定价195美元(折合人民币1360元左右)。 Michael Kors Gen 5E Darci Fossil在CES 2021上宣布与Michael Kors合作推出新的Access Gen 5E智能手表,Fossil品牌采用了母公司的第5代技术。首次添加了蜂窝LTE版本。Michael Kors 有Gen 5E Darci和Gen 5E MKGO两个版本。均具有1.19英寸328ppi AMOLED屏幕,搭载高通骁龙Wear 3100芯片组,采用43mm外壳,4GB存储空间和1GB内存。并具有加速度计,陀螺仪,心率监测器,麦克风,扬声器以及NFC,保留GPS以及长达36小时的续航时间。售价方面,MKGO定价250美元(折合人民币1740元左右),使用了硅胶表带和43毫米铝制表壳,并提供四种可选颜色。DarciDarci售价为350美元(折合人民币2440元左右),提供了三种可选颜色。 以上便是CES 2021展会发布的比较亮眼的可穿戴产品,野玩儿也将持续关注产品国内发售时间和售价,希望大家持续关注野玩儿官网动态。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蕾闩蹈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蕾闩蹈
4 天前
3786
0
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oppo或成最大赢家
据央视财经报道,在疫情之下,大众对于健康以及娱乐方面的需求激增,要知道在疫情初期,健身环更是成为了城中热话,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随时大环境的逐渐稳定,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热度也被推向新的高峰,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也已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各大厂商也开始针对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做一些差异化产品。 (央视报道可穿戴设备市场走俏↑) 据调查显示,2020 年 Q3 季度,全球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已经高达 1.253 亿台,同比增长了 35.1%。至于国内市场方面,2020 年 Q3 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 3293 万台,同你增长为 15.3%。虽然目前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还是,苹果、小米以及华为占据这全球前三的位置,但是在亚马逊以及 OPPO 等国际一线大厂入局以后,很有可能将会出现另外一番光景。尤其是 OPPO,在宣布入局 IoT 市场以后,就先后发布多款表现出色的可穿戴产品,如 OPPO 手环、OPPO 智能手表、OPPO 智能电视 S1/OPPO 智能电视 R1 等。 (OPPO 智能电视 S1↑) 作为一家万物互融的科技公司,OPPO 智能电视发布以后,它将作为万物互融家庭场景生态的内容入口,绿厂在 OPPO 智能电视的软硬件配置上做了非常深度的优化,所以尽管这是绿厂手持涉足智能电视领域,但是在绿厂的努力下,让智能家居的不同产品联动体验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 OPPO Watch 以及 OPPO 手机能够当 OPPO 智能电视 S1/OPPO 智能电视 R1 遥控器,用户在找不到遥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它们对电视进行操控,非常便捷,而且也加强了 IoT 生态的联动,做到开放互融,跨界共创的最终目的。 (OPPO:万物互融的科技公司↑) 当然,OPPO 在 IoT 市场的开放互融,跨界共创并不仅仅限于自家产品之间的联动,比如 OPPO 智能电视 S1/OPPO 智能电视 R1 就可以和小天才手表进行联动,进行视频通话已经定位观察,时刻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 (OPPO 智能电视和小天才手表的联动↑) 总的来说,随着亚马逊以及 OPPO 等国际一线大厂的入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除了会进入白热化阶段以外,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股求突破的力量,毕竟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所以亚马逊和 OPPO 的入局,对于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是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我也相信以 OPPO 在科技创新上的硬实力,未来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给我们带来更亮眼的产品,大家不妨拭目以待吧。 (OPPO IoT 生态布局↑)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佘丝微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佘丝微
4 天前
5205
0
骁龙4100发布,新款手表即将上市
7月30日消息,高通全球发布了两款全新的Wear OS处理器,其中包括骁龙Wear 4100 Plus和骁龙Wear 4100,并且7月1日,高通还正式介绍了这两款穿戴平台的详细信息。 高通官方表示,骁龙4100可穿戴设备平台采用了下一代混合架构,配备12纳米制程工艺的低功耗,高性能SoC,并且还集成了增强的CPU以及GPU和内存等配置,拥有更为强大的AON软件界面,可以管理SoC和协处理器之间的交互。 并且高通官方还带来了这两款穿戴平台的亮点,表示拥有更加丰富的增强体验,通过混合平台架构为交互、情景、运动和手表模式带来非常丰富的增强体验,交互模式中,平台可以通过摄像头和语音助理,提供更沉浸式的体验。 并且在情景模式中,该平台支持的色数也从16色提升至了64K色,并且还支持字距调整,目的就是提升了可读性的同时带来更加丰富的设计选项,而在运动模式当中,已经进行的负载处理的地图能够提升移动状态下的运动体验,而手表模式也能够提供心率、计步等功能,对于功耗的表现也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目前骁龙4100 Plus平台和骁龙4100平台的产品已经陆续出货,前台品牌也将在近期推出搭载骁龙4100可穿戴设备平台的下一代智能手表产品,而该产品也将会在未来30天内开始出货,并且出门问问品牌也已经推出了骁龙4100可穿戴设备平台的TicWatch Pro。 至于上述讲到的两款产品价格,目前官方还并没有给出,不过在近期这两款产品上市过后,我们便能够得知,感兴趣的用户不妨持续关注一下,也相信全新的穿戴设备平台能够带来截然不同的使用体验。 原文章作者:科技蟹,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韶梦雨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韶梦雨
4 天前
3289
0
星医百|谷歌21亿美元收购,炙手可热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背后
1月14日,谷歌宣布已经完成对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 Inc的21亿美元收购。这也标志着,谷歌正式进军可穿戴设备行业。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最初作为保健用品出现的可穿戴设备正在演变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如在苹果的Apple Watch上,用户可以查看心电图、血糖追踪、睡眠追踪和心率检查等。 同时,今年疫情全球范围内的爆发,使人们更重视健康,这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带来了巨大机遇。那么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有哪些玩家,行业火爆魅力何在,未来又存在哪些挑战呢? 巨头各显神通, 抢滩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 据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表明,2017年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份额约为68亿美元,到2026年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290亿美元,未来七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预计将超过17%。市场前景可期,巨头公司动作频频加码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 苹果布局医疗已久。2012年,苹果推出可侦测身体数据的EarPod耳机;2013年,iPhone 5S增加了可持续监测各种传感器数据的M7芯片;2016年,苹果公司正式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新专利(通过内置的一系列传感器快速测量心电图)。2020年,苹果新一代Apple Watch具有全新的血氧监测传感器,每15秒就可以完成一次血氧含量检测。近日,苹果公司曝出消息,称与多伦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展开合作,研究Apple Watch Series 6在电生理领域以及流感临床效果。 华为作为后来者,但筹谋已久。2019年,华为变更公司经营范围,新增了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等业务。2020年4月,华为旗下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成立。值得注意的是,荣耀公司的经营范围涵盖了医疗器械(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开发、生产、销售。2020年12月,华为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VID-B99)通过注册人申请进入《广东省医疗器械注册人试点品种清单》,该产品已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证。 盯上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的巨头,远不止苹果、华为。小米、亚马逊、三星等也纷纷闯入这个行业。 2020年8月,亚马逊公司推出了首款健康可穿戴设备Halo,并同时推出了设备附带的应用程序。这是亚马逊首次进军健康领域。这款手环与应用可追踪体脂、心律、用户的活动和睡眠等情况,还可以通过分析语音来追踪用户的社交和情绪健康情况。同时,用户可以向该应用咨询健身和健康习惯等问题。这项附加功能将由亚马逊以及8fit、哈佛健康杂志(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Mayo Clinic等提供内容支持。 除了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这个行业,2019-2020年其他企业获得NMPA认证的可穿戴设备也不在少数,其中索思医疗共有8张可穿戴设备NMPA证书获批。 2019-2020年NMPA可穿戴设备认证情况列表 来源:动脉网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大众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度日渐增加,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前景一片向好,但越来越多的巨头加入,这一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 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炙手可热, 魅力何在? 从各巨头的动作,可以看出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需求在持续扩张,行业空间巨大,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道路能走的更远。那么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火爆,这个行业究竟有何魅力呢? 首先,实时监测数据,为健康保驾护航。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反应人体的生理数据到人们的移动设备上,为用户提供数据,让用户能够实时监测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如台湾地区最大的高技术应用研究机构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的电子健康穿戴技术包括:IcadioGuard,用于对居家和老年护理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长期实时监测;“心脏守护者”设备,用于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持续实时监测。其他的如北京睿仁科技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的Raiing智能儿童电子体温计,有高低温报警和吃药提醒等功能,并且可以实现终端远程监控。乐心医疗研发的智能手环mambo HR能够精准测心率,可以记录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 其次,降低治疗成本、释放医疗资源空间。患者可以直接将可穿戴医疗设备上采集的健康数据传送给医生,而医生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反馈选择是上门就诊还是远程会诊,极大地节省了医患双方的时间。患者可以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上显示出来的指数变化随时勘察健康信号,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为医院床位争取最大的利用空间。 另外,提供医疗大数据。可穿戴医疗设备可将用户的健康数据采集,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提供给医疗组织来服务病人,还可向不同产业提供,并带动其发展。 火爆背后的困境, 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存在挑战 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的可穿戴医疗设备,但基本都停留在基础的健康管理,想要进入更深层的医疗诊断领域,还面临很多困难。 首先,检测数据不够准确,和临床方面还离得很远。可穿戴医疗设备为人体健康大数据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在数据精确度的识别上存在较大难度。对于不同的设备、不同的使用患者和不同的使用方式,所得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其次,数据安全问题。可穿戴医疗设备作为贴近人体进行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的装置,其监测的数据包括大量的用户健康信息、地理位置信息、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以及关键隐私信息,且设备对于用户健康和行为数据信息的采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由于可穿戴医疗设备与数据平台及结果传输系统互联互通,具有很强的绑定性,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一旦用户隐私受到攻击,就有可能威胁到用户的生命健康。因此,数据安全也成为阻碍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的制约因素。 另外,医生参与度低。目前部分可穿戴设备具备血压、血脂、血糖检测等功能,但是临床价价值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医学专业资源支持,没有优秀的专业医生介入,无法履行医学功能,更无法获得患者的认同。 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现处于探索期,市场产品繁多,存在同质化,且部分产品看似贴心,实则功能鸡肋。随着可穿戴设备向医疗靠拢,科技的发展,未来必然会有更大突破,也将有更大的市场。但目前面临数据准确度、数据安全性以及医生参与度等问题,离成熟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文章来源:Eshare医械汇 原文章作者:星医百,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朦邵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朦邵
4 天前
2145
0
2020年q3可穿戴设备报告:苹果一家独大,多家国内品牌上榜
近日,国际知名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公布了2020年Q3可穿戴设备的最新报告,从报告内容得知,智能手表、TWS真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环等产品依旧是主力设备,占据了可穿戴设备的绝大部分。 其中,真无线耳机设备加上智能手环占据了整体的93%,而真无线耳机贡献了最大的52%。对于耳机类产品的快速增长现象,Counterpoint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智能手机都取消了3.5mm耳机孔,因此真无线耳机成为了更多用户的必备设备之一。 而在真无线耳机产品中,苹果的AirPods的出货量是最高的,占据了29%,远比第二名的小米(13%的占比)还要高出16个百分点,可以说是一家独大。排名第三的则是三星,其占据5%。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排在第二的小米,QCY、漫步者、realme等国内品牌也上榜了。 Counterpoint还表示称在2020年Q3,有一半的品牌旗下的TWS无线耳机产品是主打低端的,售价低至20美元(约合人民币130元)-50美元(约合人民币325元)。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汝拼旖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汝拼旖
4 天前
1586
0
医疗产品开发: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的设计如何进行?
现在,医疗技术创新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医疗器械的使用不再仅仅局限在医疗机构,也慢慢出现在患者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患者也逐渐在他们的健康监控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越来越丰富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控制自己的病情。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可穿戴设备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帮助病人遵循治疗计划,跟踪他们的病情,并与他们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同时依旧维持正常的生活方式。可穿戴医疗设备需要适应病人的生活,具有个性化,舒适的特性并易于使用。 那么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如何设计? 经久耐用 患者希望可穿戴医疗设备能轻松融入他们的生活,并能经久耐用。如果一个设备在使用周期内无法正常工作,患者就不能密切跟踪他们的病情。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增加耐用性。在设计上,首先要在小巧轻薄的外形和坚固耐用的特性之间找到平衡。材料和组件的选择方面使用有助于延长设备寿命的材料。为防止产品表面工艺粗糙同时提高设备的美观性,可以考虑使用柔软耐用的材料。 设备设计的另一部分是抵抗外力的能力。比如用户可能期望防水性和耐磨性,可穿戴式产品必须足够坚固,经得起用户使用时的颠簸,撞击和和挤压。 使用舒适 要成功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设备必须让用户感到舒适。设备在人体的粘附时间越长,舒适性就越重要,应使用可减少水分积聚的弹性透气材料。为避免与医用粘合剂相关的皮肤损伤,应该在两次使用之间具有足够的时间间隔,以帮助保持皮肤健康。如果不能控制两次更换之间的时间,应使用对皮肤更温和的粘合剂。 另一个因素是设备的大小。如果设备太大、太笨重,但需要长时间佩戴,用户可能不太愿意使用。 易用性 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效率,但是如果用户不能理解使用方法,并能准确无误的操作,那么设备就没有价值。 用户需要直观易于操作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设计不当的风险可能导致不合规,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操作失误。对于用户来说,为了设备的正确的长时间使用,设备应该提供清晰的使用说明,并尽可能简化设计。设备的功能应与患者的需求相一致。 个性化设计 用户对设备外观的期望各不相同。有一些患者希望采用离散设计,尽量减少设备屏幕上的视觉干扰;也有患者通过设备想展示自己更时尚的一面,而不是随身携带一个冷冰冰的设备。要让所有用户满意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也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和共同点。 对一些人来说,解决办法是个性化的定制可穿戴式产品,这让患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产品。 持久动力 设备的电源是它的生命线。当可穿戴设备没有足够的电源时,不仅给患者带来不便,而且因患者需要频繁更换电池或给设备充电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这些操作可能导致潜在的数据丢失,造成患者的监测数据不完整,导致医师无法诊断治疗等情况。 在确定什么样的电源匹配设备时,需要考虑您可以为电池留出多少空间,以及您有什么样的充电选项,选择设备充电还是电池供电。考虑到患者的使用经验,电池是否容易拆除?电池需要使用多长时间,或者多久更换一次? 有效的电池管理有助于收集连续一致的数据。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内,每台设备的制造和维护成本也会降低。有了更好的能源效率,设备可以更小更轻便,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任何一个产品的设计其实并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可穿戴式医疗设备时需要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找到平衡点是很重要的。可穿戴式设备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设计工程师应尽可能通过他们的创新设计来创造改善病人生活的产品,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医疗条件。 原文章作者:ITL创新器械开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庇细
发表于
4 天前
最后回复
庇细
4 天前
2364
0
谷歌再加码智能可穿戴设备,历时14个月收购行业排头兵Fitbit
记者 | 吴梦玥 “你今天走了多少步?”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对话并不陌生。 随着运动和社交成为生活日常,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戴上了能够监测身体状态和运动量的智能设备。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报告,仅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5.1%,达到1.25亿台。 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预测,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支出将达到815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18.1%。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又要出手了。 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1月14日,经过14个月的筹备,谷歌正式宣布完成收购美国数字健康和健身品牌Fitbit。 Fitbit成立于2007年,以生产和销售可穿戴的健身追踪器为主要业务。用户只要把Fitbit的产品戴在手腕上或者夹在衣服上,就可以监测每天的运动和休息。 在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虽然苹果、Alphabet、亚马逊、三星等品牌收获了许多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实际上,Fitbit才是最早开辟健身追踪领域的公司。 自2009年推出首个健康追踪器以来,Fitbit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售出了超过1.2亿台设备。 2015年6月,Fitbit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了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 近14年来,面临前赴后继的挑战者,Fitbit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和口碑依旧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这一次能够加入谷歌,无疑更是增强了Fitbit的创新资本和发展能力。 而对于谷歌来说,公司尚未开发出自己的智能手表或者健康追踪设备。早前推出的谷歌眼镜也由于缺乏市场号召力而淡出了视野。Fitbit的加入可以帮助谷歌弥补在智能穿戴设备业务上的不足。 不过,这项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全新起点的合作却历经波折。 早在2019年11月,谷歌就宣布了这项价值21亿美元交易。 一年多的时间里,多个机构对此发起调查,原因是担忧谷歌可能会利用Fitbit的数据进行广告跟踪。 为了推动收购的进程,谷歌承诺将把 Fitbit 用户数据与用于广告的谷歌数据分开存储,不会将来自 Fitbit 和其他可穿戴设备的数据用于谷歌广告。而且,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他们的健康数据存储在他们的谷歌或 Fitbit 账户中。 2020年12月17日,欧盟委员会才正式批准谷歌收购Fitbit。但是到目前为止,该交易仍面临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和美国司法部的继续调查。 原文章作者:界面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坏窟历
发表于
5 天前
最后回复
则断
5 天前
3406
2
或许都梦想过 索尼可穿戴空调Reon Pocket真的来了
如今,炎夏正在国内蔓延,你是否也会被炎热的天气折磨得难受不已。曾几何时,宅秘小编就恨不得身背空调到处走走,结果,居然成为了一个现实。唯一可惜的是,要去岛国买…… Reon Pocket可穿戴空调 近日,根据外媒的报道,索尼一款名为Reon Pocket的可穿戴空调已经在日本开始发售。究竟这是一款怎样的产品呢? Reon Pocket是一款可以被放置在特制汗衫插槽中的设备,让用户在这夏日里保持凉爽。它可根据用户需要的温度高低来进行调节,而温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天气或季节,其可以吸收或释放热量,分别产生温暖或凉爽的感觉。 Reon Pocket的使用方法 也就是说,Reon Pocket既是一个可穿戴式空调,也是一个可穿戴式加热器。另外,Reon Pocket还可以通过Android和iOS应用进行监测和控制。 有点遗憾的是,续航上,Reon Pocket内置的电池一次充电只能持续两个小时。还有就是它需要配合一个“专属内搭”使用。 原文章作者:宅秘,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则断
发表于
5 天前
最后回复
则断
5 天前
1210
0
新型无药物缓解慢性疼痛的可穿戴设备即将问世
新型无药物缓解慢性疼痛的可穿戴设备即将问世 5千万患有慢性疼痛的美国人不久将有一种无药品的替代品来缓解疼痛。今天,Soovu Labs Inc宣布推出Soovu可穿戴止痛药,这是一种独特的"可治疗"(可穿戴医疗设备和应用程序),用于治疗慢性疼痛。 在美国,与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相比,在疼痛治疗和生产力下降上花费的资金更多。阿片类药物显然不是答案,最近,FDA要求Aleve和Advil等NSAID在其标签上包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警告。Soovu Labs的医学博士和联合创始人Chuck Chabal表示:"在COVID时代,疼痛的投诉增加了50%,焦虑,压力和抑郁的合并症也增加了。从未改变过疼痛管理的需求更大。"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资助下,查巴尔(Chabal)博士及其研究员和联合创始人彼得·邓巴(Peter Dunbar)博士开发了一种无毒,可穿戴的可随身携带的救济品。这些医生发现,在皮肤上施加高水平的脉冲会使" TRPV1"受体脱敏,从而立即有效地缓解了慢性疼痛。已发表的独立临床研究证实,与安慰剂设备相比,Souvu可以大大减轻慢性疼痛。Soovu配套应用程序提供数字辅导,以减轻与疼痛相关的压力和焦虑,并将结果发送到云中,以进行机器学习以进行个性化治疗。该设备和应用程序独特地解决了缓解疼痛的生理和心理途径。 Soovu可穿戴式疼痛疗法 Soovu可穿戴式疼痛疗法可提供局部加热,以升高组织温度,以暂时缓解小肌肉,关节疼痛和僵硬。暂时减轻与关节炎有关的关节痛;暂时缓解肌肉痉挛,轻微扭伤和拉伤以及轻微的肌肉背痛;暂时缓解月经不适;肌肉松弛;并在当地临时增加流通量。 可穿戴设备由应用控制,该应用允许用户个性化治疗,例如选择治疗程序,持续时间和热量水平。此外,该应用程序还提供有关如何减轻疼痛的指导,其中包括一个程序,该程序指导您进行呼吸运动以减轻压力。 Soovu Labs目前正在完成一轮融资,以扩大生产规模。随着2021年秋季推出Soovu可穿戴止痛产品,该公司有望减轻数百万美国人的痛苦并增加其生活的可能性。 对于患有慢性下腰痛的人,该产品是一种经临床验证,符合FDA要求,安全有效的可穿戴设备,可随时随地针对性,按需提供无毒药物,可暂时缓解慢性下腰痛。 原文章作者:柔智烩,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韶梦雨
发表于
5 天前
最后回复
羿荏辣
5 天前
1322
1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vr眼镜走俏去年新增3600余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
疫情之下,人们对于健康和娱乐的需求激增,可穿戴设备市场随之热销,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可穿戴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常见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VR眼镜等。 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253亿台,同比增长35.1%。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3293万台,同比增长15.3%。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1.4万家企业名称、经营范围或产品服务含“穿戴设备”,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超过93%。 从地域分布来看,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广东省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1.2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86.6%。 行业方面,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49.72%),其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2.45%)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49%)。另外,我国有17.85%的此类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 据了解,目前,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苹果、小米和华为依然占据全球前三的市场份额。随着产品定位的不断清晰,国内国际一些新的玩家如亚马逊、OPPO也加入竞争。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年注册增速始终稳定在20%以上(全部企业状态)。仅2020年,我国就新增3,600余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舒 原文章作者:一点资讯,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
廓饪
发表于
5 天前
最后回复
廓饪
5 天前
559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61
/ 61 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发帖
快速发帖
还可输入
80
个字符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帖子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
小米可穿戴的新开始:高管详解小米手表Color背后的可穿戴战略
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华为逆市增长跃居第一 苹果第三
日本发售可穿戴肌肉辅助外骨骼设备:仅一个iPhone钱
「市场」最新可穿戴设备销量排名 小米第二 你用的哪家?
荣耀三款可穿戴设备正式登陆印度,瞬时斩获印媒如潮好评
都说可穿戴设备凉了,华为却借机占领了市场
IDC: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293万台,华为市占率近三成
夏日降温“神器”!索尼可穿戴式空调上市
陈根:Apple Watch Series 6要来了?可穿戴设备再临更新
双 11 穿戴设备怎么选?OPPO 这几款性价比拉满值得入手
在本IOT圈子中寻找帖子
搜索
IOT圈子地址
[
复制
]
青山白发与ta 创建于 2020-1-6
返回顶部
返回版块